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屠呦呦: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中医药研发

科普小知识 2022-07-12 19:19:55
...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屠呦呦: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中医药研发

1985年2月,涂有友正在进行实验。信息图片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让屠友友和青蒿素的故事不再神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红色证书,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

在会场*,86岁的屠友友面带微笑,目光平静,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研究奖的科学家。现在,她已成为第一位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这一次,她没有发表演讲,拒绝了所有的采访,但是人们越来越想接近她。

"谈到国家需求,她不会选择其他任何东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荣耀和梦想。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品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与屠友友共事数十年,她说,“也许大多数科学发现都是出于好奇,但与屠友友不同,她发现青蒿素是从国家赋予的责任开始的”。

1951年9月,涂有友带着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北上北京,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丈夫李廷钊清楚地记得“去朝鲜战场”是他当时与屠友友的共同愿望。

学习、奉献、牺牲、报效国家...60多年过去了,当谈及内心澎湃的感情时,屠友友仍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激动。

当时,疟疾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等国家一直在积极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但都没有获得,原来常用的药物都失败了。

1969年1月21日,由于军事需要,代号为523的国家疟疾防治工作队紧急找到了原卫生部中医研究所。39岁的屠友友被委以重任,参与了寻找“救命药物”的重大计划。

当时,虽然该研究所成立已有14年,并有中西医背景,但涂有友的头衔仍然是研究实习生。“能接受如此重要的任务,我感到非常荣幸”。此时,涂有友被强烈的使命感所笼罩,开始与同事们争分夺秒。

根据那一年的原始资料,从1969年1月到1972年11月,由涂有友领导的研究小组有一个密集的时间表,每天都在进行研究。1969年4月,她亲自挑选了460张处方。6月,制备了50份中药提取物样品。7月,我去海南疫区观察临床效果。从1970年2月到9月,先后发送了120多份胡椒和其他提取物的样品。到1971年9月,已经筛选出200多种中药提取物样品,但结果令人失望。

1978年6月18日,《光明日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一名实习研究员的心理活动——“我曾经问自己:氯喹是无法超越的,常山已经登上了顶峰,我们真的没有出路吗?”实习研究员是涂有友。

在后来许多关于青蒿素的故事中,瓶颈被打破的时刻被描述为:在一天的清晨或深夜,当读到葛洪的“手肘备用应急处方”时,屠友友受到了启发——中国的一句古话:“黄花蒿用水浸泡两升,榨出汁液,然后全部服用。”

然而,据涂有友的老主任、中医研究所研究员蒋说,真正的实验既复杂又混乱。没有假期,没有夜晚。根据古籍指南,从1971年9月开始,涂有友和研究小组一直在筛选和研究关键药物和几十种新药。对中草药黄花蒿进行了191次提取实验,最终得到了100%疟原虫抑制率的乙醚提取物。

在没有提取容器的情况下,我们使用了七个大水箱,没有通风系统,最多一个口罩。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涂有友得了中毒性肝炎,同事钟玉龙肺部出现肿块。鼻子出血,皮肤过敏...这些都没有吓到杜有友。相反,1972年7月,她带头和两名队员住在东直门医院,成为第一只进行人体试验的“老鼠”。测试结束后,她立即将药物带到海南长江的疟疾区,并走遍全国寻找病人。

最后,土友友研究小组发现了青蒿抗疟疾的奥秘。随后,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几种青蒿素抗疟疾药物相继问世。迄今为止,我国使用青蒿素防治疟疾的情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温柔的江南女子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气魄!"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张博利回忆了那些艰难的岁月,许多人对屠友友的表现感到惊叹。

1978年,由涂有友领导的中医研究院“523”课题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一种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后来,随着青蒿素药物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其中大多数是生活在世界最贫穷地区的儿童。"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这已经成为屠友友科学生涯中最大的骄傲。

小女儿李俊记得她第一次对母亲有了清晰的印象,当时她已经3岁多了。“我母亲当时尽力开发青蒿素。她只能把我姐姐送进托儿所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把我送回我奶奶在宁波的家。她每三四年才见我一次,所以她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叫她“妈妈”

对此,她的丈夫李廷钊最明白,“当谈到国家的需要时,她不会选择其他任何东西。她一生都是这样。”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85岁的涂有友,以表彰他发现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当她获奖时,腰部和腿部的疼痛使她走得很艰难。其他人认为她不会参加当年12月在瑞典举行的颁奖仪式。然而,在那一年的12月10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涂有友穿着他最好的衣服,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舞台上。“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世界潮流的荣誉。代表国家,我必须来。”

“不要只是渴望生活的宁静,你应该有勇气面对风暴。”

在接待了大量记者、参加了各种庆祝活动并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她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后...廖告诉记者,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热闹场面与她质朴的性格相去甚远。

年轻的涂有友喜欢安静,她的高中老师许曾经给过她这样的鼓励:“不要只是渴望生活的安静,你应该有勇气面对风暴”。长大后,杜有友仍然不怎么说话,但当他开口时,那是真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8年。他告诉记者,虽然屠友友多年来一直是中医学院的学长,但每当他发言或讨论问题时,他总是站起来。“一个是说一件事,另一个是说两件事。他言简意赅,不能容忍任何歧义。他兴奋时会拍桌子。”李院士的同事曾这样形容涂有友:“不做空头承诺,更别说拍马屁了”。

我记得在2004年春节期间,曹洪欣代表处拜访了涂有友的家。他一进屋,这就是问候的时刻。涂有友一声不吭,认真地对曹洪欣说:“曹院长,你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我们中医学院发展成为中医学院。这是我中肯的建议,仅此而已”。

在获得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和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中,涂有友在展示自己的成就时,没有忘记提到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在她的演讲中,她大声呼吁“限制抗毒品的传播,给我们非常有限的时间,遏制青蒿素类抗毒品的任务迫在眉睫。”同时,她明确指出,在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预防疟疾是产生耐药性的一个潜在因素。她希望国际社会将疟疾治疗方法标准化,并停止青蒿素的药物滥用。

2009年,她的书《黄花蒿和青蒿素药物》正式出版。作为一名科学家,她更喜欢用这本260页的学术书籍与外界交流。面对记者,她总是一本正经地拿出这本书,解释青蒿素的发现和机理,而对其他事情却含糊其辞。

涂有友常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名利。”200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推荐涂有友参加第三届唐氏中医发展奖。她打电话到曹洪欣的办公室,说,“为什么我在这个年龄推荐我?我想把它给年轻人!”去年底,我听说北京大学要成立“涂有友新药创新研究所”。涂有友一再坚持不要用自己的名字。“我太直言不讳了。”

从瑞典回来后,屠友友带回了46万美元的奖金。2016年,她向北京大学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涂有友医学人才奖励基金”,并向中国科学院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创新基金。

“我不在乎我是否获奖,我在乎的是这些奖项能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得更好,并参与到中医药的研发中去,这很好。”涂有友说。

(记者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