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政协委员:中国准备迎接“太空经济时代”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熊、俞晓杰)“中国应发展航天产业,迎接航天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院士说。
“中国应该做好太空经济的顶层设计。”在7日审议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小组讨论中,包为民表示,太空经济不会随着几颗卫星的发射而结束,而是将通过卫星在太空和地面的应用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所谓空间经济是指空间探索和开发活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通信、金融、医疗、国防等。
2007年9月,前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一次演讲中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空间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和企业高度活跃和竞争激烈的经济活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在讨论中提出,“空间设施应与各行各业的应用相结合”,以实现科学研究和经济联系的真正效益。
根据美国和欧洲许多研究机构的评估,每投资1元人民币的航天产业将产生7至12元人民币的回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徐世杰认为,中国目前还很难达到“一片到位、九片到位”的效果,因为中国在航天领域仍处于世界强国之后,缺乏先进的布局。
“中国在太空领域没有多少创新空间,它能做的主要是集成创新。”徐世杰说:“没有原创性创新,对技术和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产生了一系列专利产品,包括无线通信和尿布,而用于健康检查的ct和核磁共振是航天飞机项目的产品。这是空间技术产业链的延伸。
徐世杰说,中国应提前规划一些空间科学研究和探索项目,以便产生新的专利来促进技术发展,并进而开展民用二次开发,从而扩大空间投入的产出效益。
正在审议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包括重大科技项目中的“深空探测和航天器在轨服务和维护系统”。
包为民说,这是中国从太空大国转变为太空强国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
他认为,中国所有的卫星和太空基础设施目前只使用一次,不能在轨道上维护或升级。“深空探测和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的建成将促进中国航天器的再利用,使空间飞行更加经济。
为了应对“空间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增加对空间和科学研究的投资,并计划了一些重大项目。
徐世杰说,中国可以制定一个350年的长期航天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投资一部分,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当一个真正的项目启动时,可以保证它有成熟的技术和实施项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