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政协委员谈食品安全:重在溯源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20:11:31
...

■本报记者甘晓实习生王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在本届政协会议上,中国科学报记者就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可追溯体系等问题采访了部分委员。

“大数据”监控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仅每年平均就发现近万起食品安全事故。2013年,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再次超过往年。

“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在安全预警和风险预测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刘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涉及从领域负责人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一个覆盖整个过程的动态监测系统来保证。

“以水稻生产为例,生产区域、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的发生、农药、化肥的种类和数量、收获、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影响着水稻的安全。通过收集和分析每一个环节的数据,我们可以预测在某一个产区收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任何安全隐患。”他说。

刘欣建议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由国家平台和省、地两个子平台组成,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级统一的追溯系统

虽然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具体的可追溯体系建设中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线索多、标准不一致、信息共享困难等。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餐饮集团董事长严琦认为,中国质量可追溯性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例如,可追溯体系太多,包括农业部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商务部的猪肉和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一些省市针对个别产品特别是食品发起的质量可追溯体系,甚至一些中介机构和食品加工企业都在建设自己的质量可追溯体系。这些可追溯系统都有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这导致了各种可追溯系统缺乏权威性,人们不知所措。大多数情况下,质量可追溯性只是企业和行业的宣传。严琦说道。

它是信息、质量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条形码识别等综合技术,跟踪和追溯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和质量安全相关信息。严琦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建议整合农业部和商务部的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追溯管理、认证和评估等支持体系。同时,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实施质量追溯体系,使其成为类似QS认证的企业管理标准,也是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的必要条件。

法律监督提供保障

肉类行业由于产业链长、影响因素复杂、风险高、监管难,一直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区。据统计,2001年至2013年央视报道的69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肉类相关事件占近29%。死肉、注水肉、以次充好、掺假和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突出。

凭借风险监控和质量可追溯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无疑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凭呼吁尽快颁布《畜禽屠宰法》,规范第一阶段生产。

据报道,2012年中国肉类产量达到8384万吨,总销售额为1031.9亿元。尽管中国是肉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肉类出口总量仅占总产量的近1%,而且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然而,欧洲、美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经常以肉类质量和安全为由拒绝在中国销售猪肉和其他肉类产品。

“屠宰是肉类消费的第一个环节,但在畜禽屠宰行业没有法律。”冯凭指出,通过立法来规范屠宰行业,可以借鉴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制度,如肉类安全责任保证、风险评估、预警、危机和事故处理等,从而保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国科学新闻(2014-03-07,第二版,NPC和CPPCC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