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科研论文质量整体低于科研机构:为什么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21:51:03
...

论高校科研论文的质量

高校科研论文质量整体低于科研机构:为什么

来源:百度图片

长期以来,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又一个数字。一些专家称这种评估方法为“计数”。论文数量和引用率都是数字指标,但它们不应被视为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法宝。研究含金量的真正衡量标准是同行评议。

■我们的记者韩坤

现在是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总结一年工作的时候了。其中,论文对每一个需要参加考试的老师都非常重要。事实上,除了老师们对自己的总结之外,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也在对去年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

上月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信息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科技论文的最新统计结果。2014年,中国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在过去10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四。

然而,近年来,尽管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媒体也向公众指出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就是说,大学论文的整体质量低于科研机构。这是什么?为什么?

科研机构是“国家队”

一些媒体比较了中国信用社的统计结果,得出结论:“中国高校SCI论文的整体质量低于中国科研机构。”这种分析主要集中在出版单位在“优秀论文”方面的表现。

CIIC对“优秀论文”概念的解释是,如果按照每个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平均水平来划分,那么优秀论文就高于平均水平。

在中国排名前30位的科研机构中,有21家表现良好,占发表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论文被引用到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根据发表的优秀论文数量,中国前30名大学中没有一所发表的优秀论文能达到论文总数的一半。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林忠祥告诉《中国科学日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容易理解:在确定了前30名的比较范围后,几乎所有能够进入前30名的科研机构都是具有“国家”前缀系统的专业科研机构,所发展的学科相对集中。相反,大学,甚至是我国的一流大学,往往有许多学科。

“大学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基础和不同的排名。一所大学不可能在每个学科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林忠祥表示,因此,不具竞争力的学科将不可避免地在统计领域“止步不前”。

“此外,研究所在这方面比大多数学院和大学都有优势,即使在研究课题和经费之间进行比较。更好的实验条件也是研究成果的保证之一他补充道。

“我们都在写作。”

“发表的论文基本上都是我们正在写的,第一作者系导师的名字。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老师们也不怕承认。”上海一所“985工程”大学的博士生肖谷(音译)告诉记者,无论是大学还是科研机构,这种情况都是“相同的”。

小谷说,他的导师不仅是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生的教学任务,平时有很多学术会议需要参加。"考虑一下,知道他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写一篇完整的论文。"

“毕竟,科研机构的教师也有自己的学生,但就规模而言,他们无法与大学相比。”他说,换句话说,上述SCI论文一半以上是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而这些正在阅读的学生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主要作者。

然而,小谷立即向记者补充说,这种情况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我有同学在外国大学的实验室学习,情况也是如此。很简单。老师们,尤其是丹尼尔的老师们,真的很忙。他们没有时间一一写。

导师的科研任务需要“工作点”。学生也有必须完成的“工作要点”。这与他们的毕业活动有关,并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求职。

因此,“小古”学生也愿意利用导师的影响来投稿。他说:“我必须在毕业前写并寄出至少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必须是SCI论文。这是我从博客开始就一直在说的“首要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认为老师愿意给我们一些话题和项目做是一件好事。

数量已经完成,那么发表论文的质量如何?

小谷说,论文的质量基本上取决于导师,这因人而异。“这主要和导师的性格有关。有些导师要求很高,所以学生们会多次更换。有些导师有很多东西,所以要求会放宽。”

应该说,小谷的话正好证明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王梦昌的观点。

王梦昌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总结道:“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主要作者的比例可能低于科研机构。也就是说,大部分学院和大学的成就是由最初级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学徒”)完成的,而大多数科研机构是由高级科研工作者完成的。质量应该不同。”

数量和报价的限制

在定量试卷的巨大压力下,“创造”试卷是许多人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思清对制造论文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说:发表论文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学者们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他们会发表论文是很自然的。一是让同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以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二是传授知识,促进科技进步。”

然而,目前的情况让秦思晴非常难过。“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几乎已经落入敌人手中。为了职称、资金、奖励和荣誉,我们正在拼命批量生产假的灌溉纸。”他说。结果,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有些人“以不同的方式”来来回回地做每件事,而另一些人则纯粹为了出版而追随潮流。

关于引用率,小谷说老师和学校没有要求。“许多被高度引用的文章只是表明,有很多研究人员在这个方向上,他们不能完全代表研究水平。”换句话说,在仔细研究的情况下,虽然引用率是衡量其他研究者对科研文献的认可程度的标志,但它并不全面。本文开头提到,报告中比较结论的参考价值似乎不大。

“一篇文章的高引用率并不意味着它的含金量高。这可能只是一段时间内的热门话题。有些研究课题不受欢迎,即使它们价值很高,也可能不会被广泛引用。”林忠祥接着说道。

王梦昌还表示,新加坡的科研评价也将着眼于引用率,但他认为:“引用率在评价质量上是片面的。高引用率只能证明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人员数量巨大,不能直接反映研究成果的质量。”

论文数量可以“汇集”和“制造”,引用率的参考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那么,什么样的指标能真正反映科研质量呢?

行政数字指挥棒

"研究含金量的真正衡量标准应该是同行评议."林忠祥说道。

长期以来,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又一个数字。林忠祥称这种评估方法为“计数”。在他看来,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只是数字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应被视为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法宝。

他说:“事实上,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发表或引用了多少论文,而在于有多少从事相关研究的同事聚在一起,相互交换意见,以便基本上了解水平。谈论它,你可能会明白。”

在林忠祥看来,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与产业对接来体现。然而,许多与企业合作的学科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发表文章,急需发表文章的教师很少对技术发展进行研究。

“在新加坡,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将考虑研究的影响,如企业从学校购买/租赁的知识产权数量。”王梦昌表示,至于论文数量,"比例并不太大"。

在采访中,几位受访者都告诉记者,这仍然是一个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其中,管理者必须理顺统计的意义,而不是盲目迷信数字。唯一的问题是,当经理是外行时,数字对他们来说是最直观、最可信的。

“这些都是老话题。教师必须跟随指挥棒。如果大学可以由教授管理,那就更好了。”林忠祥说道。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