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访教育部艺教委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大学生要有大格局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0:37:49
...

北京大学雁南园56学校曾是著名科学家、北京大学老校长周培源的故居。今天的第56研究所是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那时候,爱花的周先生种了许多樱桃树。自从这个美容中心成立十多年以来,白桃、木兰、海棠、牡丹、牡丹和许多竹子都种在这个院子里。

近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科高级教授叶朗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他指着南面的57号院,说那是冯友兰先生的故居,也就是“三松堂”。西60号院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故居。严南园还居住过马寅初、唐永通、项达、简伯赞、朱光潜、冰吴昕、温枣和他的夫人侯仁之等许多学术大师。随着这些大师们回到道山,学校里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其他人陆续搬进来。

走进雁南园和56医院,宁静之美油然而生。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如何积极开展美育?如何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叶朗教授研究美育已有40年,常年为学生开设许多美学课程,他向记者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实践。

雁南园的海棠依然如故。它是美学和美育的重要场所。

记者:你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书名是《雁南园的海棠依然如故》。北京大学雁南园延续了怎样的人文传统和崇高精神追求?

叶朗:雁南园是北京大学学术积累最深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学术大师形成了人文环境和精神氛围。他们的灵魂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神圣的生命本质。冯友兰先生曾用“止不住”的学术创造解释了人类文明的“真火”不能熄灭的原因,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生命的神圣性。

就第56研究所而言,在美学和美育研究方面,个人项目包括10卷95岁的张世英先生的文集,以及许多关于美学基本理论、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以及西方美学的作品。集体项目包括3套3卷多的作品,包括《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美学通史》和《中国艺术批评通史》,历时25年,涉及200多位学者,近1800万字。我们还在56医院举办了“审美行走文化沙龙”,邀请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参加。

记者:你现在是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你曾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和艺术系的主任。你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估小组召集人。你的《意象之美》、《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美学》为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美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作品大多与雁南园有关。雁南园与大学的使命有关吗?

叶朗:北京大学的学术大师们传世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在雁南园写的。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引导大学生和整个社会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追求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一种严肃和神圣,使人们产生了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宇宙和生命的无限热爱。蔡元培在北大倡导的人文传统和艺术教育传统没有中断。雁南园的海棠依然如故。

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是不可替代的。

记者:如何认识美育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叶朗:中国古代认为道德教育是“礼”的教育,其内容是“秩序”,即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使人们在规范教育中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幸福”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谐”,即协调性情,使人的精神处于和谐愉悦、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状态,进一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是“礼与乐的结合”,即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美育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使人超越“自我”的局限,激发和增强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因此,美育在培养健康人格和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心智和人格的培养。我们没有注意引导年轻人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古典课程、人文课程和艺术课程遭到歧视和排斥。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压制,人们的同情心、道德感和美感没有得到启迪。我们的视野必须摆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面纱。在物质、技术和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我们教育面临的时代问题。大学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在许多大学入学咨询会上,家长和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对找工作有好处吗,薪水高吗,有可能出国吗?”他们太功利了。我们不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如果青少年从小就接触到文化垃圾,他们将很难接受经典。

我们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完美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也要求我们培养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和富有创造力的巨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大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起着明显的作用。美育是引导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境界,用一种“轻风越吉”的心态和氛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趣的生活。这是美育的终极意义,也是一切人文教育的目标。这对一个人获得职业和知识非常重要。要增加专业知识和技能,美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直接帮助似乎并不明显,但从培养思维能力、品格、多才多艺和渊博知识等方面来看,这是美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这一点从孔子到蔡元培都有所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是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

记者: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共享包括美育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积极能量。你在使用互联网技术方面有什么探索?

叶朗: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也应该反映这个“互联网加”时代的要求。去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牵头,我们策划并制作了一个名为“艺术与美学”的在线共享课程(在国外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我自己会讲两个,一个是“美育”,另一个是“人生境界”。这门课程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全国有500所高校,16万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

记者:你将如何在未来推广在线分享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叶朗:我们目前正在计划和制作一系列“人文艺术网络共享课程”。第一阶段将开设四门课程: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红楼梦、敦煌艺术和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艺术经典。这四门课程已于今年下半年录制完毕,并计划于2017年2月上线。讲师聘请北京大学和国内高校的著名教授,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我们邀请了10多位著名的昆曲艺术家和学者,包括白先勇和蔡正仁,来谈论昆曲。我们邀请了包括王蒙在内的10多位著名作家、哲学家和红学家来谈论《红楼梦》。我们邀请了包括范进士在内的10多位长期在敦煌工作的学者来谈敦煌。

这种新型人文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向全国各地的高校开放,覆盖面广。该课程的内容要求受欢迎程度和兴趣,以及思想和学术深度。在传播人文艺术知识的同时,应该传播健康、高雅、纯正的品味和风格。

通过一系列的文学艺术课程,我们将进一步在高校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俄罗斯大学生必须读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必须读战争与和平。中国大学生必须读唐诗宋词,必须读《红楼梦》,必须知道敦煌,必须知道昆曲。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走近中国文化的经典,让他们熟悉经典,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热爱经典,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念、智慧、包容和神韵”的理解和体验,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当然,我们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让他们热爱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经典。

利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贯彻**精神、回应时代呼唤的一种尝试。今后我们将继续提供这方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