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通俗化”
前不久,中国科协退休老*、《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刊之初的负责人王麦林先生给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院士、秘书长石顺科研究员写了一封信。她还附上了她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也转给了提交人。读完之后,我感到非常感动。
这位90年代末的“老科普”在他的文章《关于当前科普作品的思考问题》中主要谈到科普作品的大众化和科普作品的对象。作者坦率地说:“就我看过的科普书籍而言,总体印象不是很受欢迎。有些不容易理解,更不用说生动了。可以说它大体上是简单明了的。虽然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它没有趣味,读者也不感兴趣。只有当你想知道什么的时候,你才能耐心地阅读它。”
甚至,“一些在科普杂志上发表的科普文章通常用书面语言讲述和解释一些科学和技术。这些文章是科普文章吗?这些科普作品与介绍和解释某些科学技术的教科书和学术报告有什么不同?”
科普作品的本质在于它们能使人容易理解和吸引人。可以想见,王老指出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科学的普及或传播。王老叹了口气,“这些原则在科普创作领域是众所周知的。我想重复它们的原因是,科普作品很少,而且很罕见。希望科普作家多关注和研究……”
在我看来,不仅在科普作品中,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看到的科技新闻报道中,在财经报道中,也存在科普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各种学术论文和作品中,读者因过于深奥、晦涩、呆板而感到头痛、厌倦和厌恶,进而疏远、回避和放弃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最终影响了交流效果。其他人(尤其是作家)将“简单易懂”等同于“低水平”的写作,这导致了理解上的误解。
一位转喻经济学家开了一个题为“简单规则”的玩笑
问:一个好的经济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回答:牢牢抓住最明显的东西,并有意识地给它们痛苦而深刻的解释。
在我看来,让一篇文章变得简单或流行,就是试图用流行的语言来描述科学、困难或专业的事情。例如,相对专业化和不被公众理解的科技问题和原则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恰当的修辞和巧妙的文本布局来表达。对于专业术语,他们可以“跳出”科学家常用的语言思维,用流行语言“翻译”它们。此外,文章的结构应合乎逻辑,叙述语言应简单流畅,词语和句子应准确无误。简而言之,要活泼,不要板着脸说教。
当然,科学术语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日常语言的范围。在很短的时间内解释和“翻译”一些难懂的知识并不罕见。比知识和语言更难表达的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或解释。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些文章中读到下面的“简而言之”的句子:“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嘿嘿,真的很方便!也可以看出,很好地表达“科学”并不容易。为了真正“使事情变得简单”,作者必须首先理解和领会表达的内容。然而,科技新闻的大众化要求在语言和表达上至少与科普文章或科普书籍的可读性要求相同或相同。
美联社科技新闻编辑奥尔顿·布莱克斯利将科技新闻写作视为“一门翻译艺术”。科技新闻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神秘科技语言的翻译。他警告同事在进行采访时不要被专家和他们的专业术语吓倒。你也在做一份专业的工作——用尽可能简单、清晰和有趣的语言为公众写报告。天文学家只能用他们自己的专业术语来迷惑化学家,反之亦然。家庭主妇可以用她的烹饪词汇来混淆这两种专家。
不可能掌握一切。但是,如果我们的科技记者和科普作家平时能够注意学习和积累,他们应该能够比普通人更快地熟悉科学,掌握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写出简单易懂的好文章,从而在传播高深知识中达到“信、达、雅”的效果。简而言之,文字和科学内容都是准确的。到目前为止,书写流畅。优雅、优雅、幽默的风格。
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得好:“如果哲学想在当今世界发挥作用,它必须被大多数人理解...他们也是共同的知识寻求者、共同的思考者和共同的行动者...因此,所有人都有必要参与到对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中来,以尽可能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重要的思想,同时又不丧失其思想的深度。”
我认为如果用“科学”代替上面的“哲学”也是一样的。
没有无聊的科学,只有无聊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