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严诚忠代表:应用型大学要跳出“仿名校”怪圈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4:16:01
...

严诚忠代表:应用型大学要跳出“仿名校”怪圈

NPC代表严承忠:应用型大学应该走出“师法名牌大学”的怪圈。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共有2,553所大学和292所成人大学,总计2,845所。

面对“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顺应改革开放新常态和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对2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分类指导,调整布局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严承忠提出了上述建议。

正在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严承忠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是一名49岁的大学教师,多年来一直关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他建议,结合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摆脱“盲目追求高、大、全,重复建设追逐型、低水平专业”的困境。通过科学合理的“自我重新定位”和“快速进入”改革、调整、优化和重构的新发展道路。我们要抓住“十三五”第一年的好时机,克服高校分类布局中传统的“议而不决”、“无计划落地”的行政不良习惯。

在提案中,严承忠特别关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何认为,应用型大学的前景在于创新发展和特色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但这种转型后的大学需要“重生”,以新的理念面对高等教育的竞争和变革。要转变努力,提高学校的“排名”,打造新专业的地方优势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的新优势。我们应该跳出“师法名校”和“遵循985和211基准”的桎梏,走校企合作、课堂与工作场所对接、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融合的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其中,教育部门在指导思想、激励人们、分配资源和交流信息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加速。

同时,严承忠还表示,应用型大学的天然优势在于贴近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地方*的重视。

在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应用型大学必须学会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构建多元化合作模式的优势。大致有三个维度:一是与先进的兄弟大学合作,利用“外脑”和“结果移植”来建立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二是与当地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共建机制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三是与新兴产业的初创和转型企业合作,相互依托,创造良好机遇。目前,需要产业人才的行业包括卫生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影视动画、海洋经济、航运和港口物流等。在这些领域,应用型大学创建和推广合作平台和机制是非常有前途的。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严承忠提出,探索建立连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工程硕士教育的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成长渠道,加快紧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此类大学的学术研究应以工业人才培养和课程研发为重点,以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其中,师资队伍的改革和建设是根本。建议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组建符合应用型大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创新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扩大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专业教师数量,探索“导师制”引导和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在严承忠看来,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机制是一篇大文章。这一新兴高等教育群体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长期发展中人才结构的优化以及所有社会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我希望教育部重视并重点指导和促进这方面的工作。

目前,社会各界和高校更加重视实施面向国家“一带一路”、“*贸易试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重大战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如何与之相适应、相匹配?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学术精英?

对此,严表示:“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新概念,在大学分类分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注重学用结合、服务社会需求等目标的交汇点上显现出亮点。”应用型本科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淡化高端学术研究目标和行为,注重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拓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和职业技能教育,以全新的本科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模式和机制培养新一代人才。

相关话题:在两次会议上,他们对科学和教育巨头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