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清华“最后一讲” 没有告别
北京,1月28日(记者诸葛亚涵)“不要‘抢’我们的陈校长!”昨天,一名学生在朋友圈子里评论了“陈吉宁校长要走”的消息。
然而,陈校长被“抢”了。来自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的消息称,今天,*组织部副部长王二成前往环境保护部宣布*委员会的决定。任命陈吉宁同志为中国*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免去周生贤同志的职务。
这一决定意味着陈吉宁将结束他作为清华大学校长的三年任期。他昨天在清华大学2015年首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也成为了清华的“最后一次演讲”。
昨天,陈吉宁告诉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不要抱怨别人”,“坚持不懈,全心全意投入,不要轻易放弃”,“懂得选择和选择,做一些事情,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他希望清华的同学们像*同志说的那样,“大胆尝试,不要怕失败。你还年轻,失败也没关系。”
陈吉宁自1981年被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录取,中间在英国学习了10年。从环境工程系主任到清华大学校长,这位真正的清华人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一位“稳重、低调、务实”的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乙曾在媒体上评论说,陈吉宁是学校最忙的领导,也是最需要打交道的领导。与人相处总是给人优雅和亲和的印象。
2012年,48岁的陈吉宁成为1949年后清华大学第二年轻的校长。如今,他已成为自1949年以来清华大学最矮的校长。在这短短的三年里,陈吉宁受到了许多学生的“称赞”,他不仅“英俊”,而且“谦逊”、“受欢迎”、“年轻”。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媒体《新报》前总编辑张野回忆说,陈校长上任伊始,到《新报》各院系调研,只有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讨论,“没有学校领导”。
“我每周花一两次时间和同学们开会聊天,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陈校长说。当学生们请他为该报十周年纪念做演讲时,他拒绝说,“每个人都是老师和学生,所以不要这样做。”
在学校里,陈校长以“谦逊”而闻名。2013年10月31日,在大学生奖学金专项答辩会上,陈吉宁被学生“站在最后一排听”拍照,“站了两个多小时”照片上传到Renren.com后,许多学生称赞这位“好校长”。
“有许多座谈会和调查。他坐在我们中间。也许你坐在陈校长旁边。”环境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告诉记者,陈吉宁在参加许多活动时会和学生坐在一起。陈吉宁在很多活动中也说过,学校里很多活动不需要放花,也没有台上台下之分。在他看来,“创新文化是一种*文化,需要突破限制,平等交流。”
另一方面,陈吉宁为人严肃,重视学术和教学。他曾在就职演说中提到,大学根本不是“大”,而是“学习”。它在于学生、学者、学者和学风。他认为大学应该“以学生为基础,以学者为先,以学术为基础,以学风为重”。
在与《新鲜时报》的学生记者交流时,他曾表示,清华一直是一所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但许多科研成果并不为人所知。他希望他的同学们加强对学术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报道,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2013年9月,他给所有清华学生和校友发了一封公开信,邀请他们对清华的教育改革提出建议。他在信中坦率地承认,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培养目标面临功利主义的侵蚀,学生在理想追求、价值观和愿景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上,学校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对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容忍度不足,学生*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空间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任职的三年中,陈吉宁的成就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他主持制定并完成了《清华大学章程》,主持了清华大学新世纪第一次教育工作研讨会,发表了清华大学《教育改革四十条》,全面启动了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
"陈校长的最后一次讲话没有说再见."一位来自环境学院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正如环境学院的口号"热爱环境,发扬事业"一样,我们相信陈校长,一位环境专家,在新的岗位上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原标题:清华新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陈吉宁没有告别“最后一课”)
阅读更多
清华大学校长、新任环保部党组书记陈吉宁
清华大学校长、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