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7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存标准不一等问题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6:10:07
...

7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存标准不一等问题

7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存标准不一等问题

地图学:中国教育新闻

发布就业质量报告,首先要明确就业的概念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就业的概念不明确,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明确,就业质量评价没有科学的尺度和评价标准。

■我们的记者万余峰

几天前,教育部直属的75所大学在其网站上发布了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什么大学要向社会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份报告将如何发表?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什么要发行?

以就业为杠杆调整教育资源配置

“对人员培训的评价可以从投资、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的角度来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从结果中评价人才培养状况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谈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岳长军教授说。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完成首批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和发布。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

岳长军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引导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应对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这是一份关于就业质量的完美报告,从中可以找到许多有效的信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表示,用人单位更喜欢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否有偏差,学校应该如何调整,对大学生职业观念和专业选择的影响都是有价值的反馈,有助于学校提高办学动力,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谢廷敏认为,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制和发布将为推进就业与创业*机制改革提供契机,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定位。

“开放信息,让社会各方参与评估和监督,有助于高校树立明确的权责意识,提高办学积极性,回应社会反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成表示,第一批就业质量报告不能被过度解读和发布,更别说排名了。

发布了什么?

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必须清晰、规范

本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2013年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些高校还结合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发布了不同层次、学科、专业和地区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和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虽然各直属高校的年度报告中有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数据,但存在就业率统计方法和截止日期不一致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没有注明和介绍数据来源。

“第一批就业质量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规模和资金有限,缺乏编写就业质量报告的经验,缺乏数据统计分析的人才,以及编写就业质量报告的时间紧迫。”岳长军表示,应积极鼓励高校编写和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现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需要后续的配套措施。”江表示,下一步,教育部门要继续完善信息公开的具体规范和标准,监督高校落实标准,确保信息公开的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

“要发布就业质量报告,首先要明确就业的概念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就业的概念不明确,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明确,因此没有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丁大建指出,就业是指人与组织或人与工作的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高等学校或出国不能被纳入就业率的统计范畴,而只能被称为毕业目的地的实现率。

丁大建认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是多维的,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主要监控就业准入质量。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看,其核心指标应该是满意度,包括学生和雇主的双向满意度。

“总的来说,就业质量报告从目前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显示了很多,今后还应该从国家、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评价就业质量,这不应该有偏见。高质量的就业必须与高质量的就业相匹配。如果它仅仅反映了就业者的单方面要求,这种高质量的就业就不能持续。”丁大剑说道。

谢廷敏认为,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外,还必须包括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就业形势需要与培训目标和办学方向相一致。就业质量报告指标应反映学校的特点。如果培训目标不可预测,就像产品的市场规格不明确一样。在就业质量标准的内涵得到澄清之前,称之为就业状况更为恰当,在报告的编写中采用简单描述的方式更为合适。

怎么做?

如何提高报告的可信度

教育部在《关于编制和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条件允许的,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根据7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11所部属高校使用了第三方评估数据。

所谓“第三人”,是指两个相关主体以外的客体,与第一、第二人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利益关系。第三方可以是行业协会、非*组织、其他*部门等。

从理论上讲,由第三方撰写和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更可信,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组织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完善。一些高校就业部门的人担心一些第三方调查过于随意,缺乏准确性和代表性。

近年来,教育部加强了对就业的规范化管理。它把签订合同和就业统计作为监督和自我检查的重点。对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查,对用人单位进行电话回访,严格把关,确保就业状况的真实性和就业统计的准确性。

本报告中关于高等院校就业质量的就业率是以提交给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为基础的,并经过核实。其他数据通过学院和部门报告,统计、分析和公布由学院和大学的就业部门进行。

岳长军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信任普遍较低。如果人们怀疑*部门和大学的可信度,那么这些人也很难信任第三方组织。因此,目前我国第三方评估发展缓慢,具有社会知名度的第三方组织很少。

岳长军认为,为了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可信度,应该规范报告的编制方法,以及数据来源、指标定义、统计方法等。应该在报告中解释。其次,尽快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对高校就业情况进行监督抽查。此外,鼓励非*组织进行就业调查。

据报道,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的就业调查影响很大,每年都进行许多全国性的调查。一些美国学院和大学进行自我调查,一些与第三方合作进行调查,一些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

丁大建说,大学和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更多的合作。除了不对公众开放,大学还可以共享数据。虽然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不一定完整,但可以从侧面进行验证,发挥更大的分析和监督作用。数据分析的价值不在于准确的排名,而在于趋势分析。

姜承认,为了提高公开信息的可信度,可以借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从引入报告审计制度开始,暂时让第三方作为报告的审计师,对报告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发表专业、独立的审计意见,然后向全面的第三方评价过渡。(原标题“就业质量报告必须更加标准化”)

阅读更多

教育新闻:对“就业质量报告”的更好建议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