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院士:文理分班是错误 人才不分一等二等
杨院士为初中学生开设“文科教育”课程
强迫学生将艺术和科学分开是错误的。
■我们的记者彭伟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对文科教育进行了改革实验,如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昨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来到兰生复旦中学给初中学生上“文科教育”课,谈了今天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把文科分成几个班是错误的。
杨院士把文科教育概括为几个项目。第一项是“文科”,它应该与艺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
“以前,当学生进入高中时,他们很早就被分为文科和理科,这是一个错误。”在杨看来,的“博”强调广泛的课程和跨学科。除了深度,特别强调广度,文化和理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幸运的是,在新的高考之后,中文和英文将会混合搭配,这可能会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趣和专业知识。
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一手拿着孩子,一手拿着吉他杨一直记得钱学森的话:“科学创新不仅仅依靠逻辑推理。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思维。”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除了需要一些科学知识外,还需要文化和艺术修养。杨学习科学,但他从小就学习绘画和音乐。在他看来,科学创新首先来自形象思维,受到联想和想法的启发。有了灵感,去推理,去探索,“科学就是进行公式推理吗?我的灵感都来自艺术。”
他建议从小学和中学教育,我们应该利用所有人的优势。除了学科教育,我们还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中学课程,如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等。"人类的头脑不是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团有待点燃的火."杨认为,只有当教育是“广泛的”,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一旦被发现和发展,它们就会成功。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机会,任何教育都不能剥夺。
课堂应该“针锋相对”
杨给学生们看了一张哈佛大学校门的照片。"在这样一所世界闻名的学校里,大门太小了,连开车都不行."
在他看来,大学教育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思想。一名大一新生曾经对哈佛大学校长说,“你错了”,并列出了他研究的数据。总统欣然接受,“如果一所大学有这样的文化,它可能会成为世界级的大学。”
“良好的教育应该鼓励提问、讨论和提问。避免争论就是排除在科学和真理之外。”杨说,他上大学时,上了教授的课,以为陆教授班上的一个方程式有问题,但不敢当面跟教授说,就问助教是否明白。助教向鲁教授反映后,教授特地邀请杨到他家,并告诉他:“我想得不太对。你是对的。”据杨说,能接受学生提问的老师不多,更不用说容纳学生的论点了。
杨说,提倡质疑和争论不应该从大学开始,这就是美国教育如此强大的原因。在美国的一所私立小学里,能够得到全校表扬和报道的学生是一个敢于在课堂上提问的孩子。一个8岁的男孩在课堂上举手对老师说:“你把黑板上的单词拼错了。”老师说,“我真的拼错了吗?让我查字典。”孩子马上说:“不要查字典,我保证你犯了一个错误。”事实上,课堂应该允许这种自然的“针锋相对”。
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没有区别
"过去,人们常说在360个行业中,状元来自每一个行业。"杨指出,当前教育的悲剧是把学生分成一、二、三三个学生。进职业学校不如别人,这是完全错误的。
他认为判断一所学校是否一流的标准之一是,对学生来说,“这所学校改变了我的生活。”杨的侄女曾向父母建议,如果她想在美国学习烹饪,她会让他们流汗的。后来,母亲陪着她的孩子去上学,终于让她放心了。
他说,美国60%以上的大学以职业为导向,如美国电影学院、烹饪学院、纽约服装技术学院等。都是相对优秀的学校。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风气,都充分提倡“各行其是”。许多工程师和技术员的工资和大学教授一样高。“区分人才只是分工的问题。没有头等或二等的东西。”在杨看来,教育和社会有必要逐步提高,不是为了给学生打分,而是真正鼓励职业成为冠军。
"事实上,文科教育中的优雅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杨说这篇文章是186年前写在耶鲁大学的报告里的。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大学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应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杨用6个“L”来概括它:学会认识;学会做;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提问;学会与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