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高考时代全面来临 开启高校与学生间双向选择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7:13:52
...

编者按

高科技季节即将开始。

今年,又有近20个省份开始了新的高考改革,这意味着新的高考时代已经全面展开。

再次踏上改革征程的高考将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和可能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稳步有序地前进,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高考中绽放?

本期邀请专家和相关人士从高考改革的目的和实施路径出发,研究和判断改革的重点、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帮助大家消除疑虑,稳步前行,迎接改革,适应改革,与改革一起实现更好的自我。

●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本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打破单一的录取标准,建立一个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录取制度,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问题,是此次改革面临的真正挑战。关键是建立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

●注重招生标准的多样化和考试改革,为学生和大学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是这一改革突破性意义的集中体现。

●高校内部招生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及其能力建设迫在眉睫。然而,许多高校显然不适应新的高考。对于高中生来说,选择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本轮高考改革的思路源于2010年党*、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经*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国务院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还启动了“分科结合”改革:教育部牵头降低和规范高考加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指导全国各地建立和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年,上海、浙江两省围绕“两个基地、一个参照点”进行了全面改革。到2017年,上海和浙江将完成一轮试点,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将加入试点。2018年,全国还有19个省份将启动高考改革,即今年在这些省份入学的新生将参加“新高考”。那么,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地方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今年改革的推进对这些地方的考生和家长意味着什么?

1.打开双向选择“主阀”

40年来,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让亿万学生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录取标准是单一的和有分歧的。虽然“分数之前人人平等”仍是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则,但这一单一标准的简单“平等”忽略了人的发展的个性和特长的差异以及当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鼓励了中小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同质竞争和高等学校的同质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制度的这一弊端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而得到缓解,也没有随着高考本身的不断改革而被根除。

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此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打破单一的录取标准,建立一个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录取制度,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问题,是此次改革面临的真正挑战。关键是建立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标准只是数量上的,没有质量上的差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不能打破“千军万马过木桥”的局面。如果所有的高中生都按照相同的要求和安排学习和参加考试,就不能建立“多元录取标准”。如果考生和大学之间没有充分的、重复的制度安排,那么在多种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性就无法实现。因此,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校在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方面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给予考生自主择校、自主考试和自主学习的权利。

“两个基础,一个参照”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根据这一设计,高等院校根据三次全国语文、数学和外语考试的成绩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三次选修考试的成绩录取学生,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参考。这意味着原本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一年一度的高考将分为国家统一组织的高考、按教育部要求实施的地方学术水平选拔考试和按要求由高中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

注重招生标准的多样化和考试改革,为学生和大学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是此次改革突破性意义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招生的选择体现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制定的学术水平考试科目的要求进行录取。考生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进行选择。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可以制定更详细的综合评价和录取标准和计划。高中生的选择在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以及不同院校的录取要求,选择一些高中课程,然后选择学科水平考试的科目。

与此同时,要逐步取消高校的录取批次,提倡平行志愿,使高校有更多的平等机会竞争优秀学生,增加申请学校和专业的人数。同时,取消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赋予高校综合评价结果的使用权。当然,目前的计划离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种选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来实现,但毕竟,关键的一步已经迈出。

2.当地试点项目突出了“寻路”效应

上海和浙江作为最早“吃螃蟹”的地方,率先完成了一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选考试,探索和推进了普通高中的选课和选课改革,逐步取消了录取批次,探索了地方高校全国统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制度,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高校专业在招生中提出了选择考试科目的要求。虽然开始时各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之处,但这次改革为高中教学改革开辟了空间,推动了高校招生制度和机制的改革,促进了高中生选择学习和大学生选择的意识的觉醒,为更大范围的高考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两个地方的试点项目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些最初的设计理念并不详细和完美。一种是在学习结束后立即参加考试,一个科目接着一个科目地搞清楚。初衷是为了减轻一次性高考的压力,但这会对高中的教学节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考试时间安排得过早(例如,在高中第二学期的前半段),学生将*在高中第一学期选择课程,提前面临高考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适应仍然很困难。第二种是选择一年以上的科目,这意味着给学生多一次机会。然而,基于考生百分比的评分系统很难保证每次考试的有效性。过分精细的等级划分调动了考生复试的积极性,学生复试的动机也变得更加复杂。第三,相对较难的科目(如物理)学生较少,物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考试中,但百分比评分法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第四,高校没有足够的热情按照专业要求选修科目,超过一半的专业没有要求选修。这样,建立多元标准、减轻学生压力、鼓励兴趣和专业的努力就会受到阻碍,“双向选择”的桥梁就很难搭建起来。

对此,2017年对第一批试点省份进行了调整,第二批进入试点的四个省份也充分吸取了经验教训。首先,为学术水平考试选择的科目的考试时间适当向后移,绝大多数科目放在高中第二学期之后,即合格考试和选择的考试相对分开,因此在高中学习和高考之间有一个缓冲。第二是减少选修科目的考试次数,每年进行一次考试,减少考试的无谓重复和选修考试中的投机行为。第三是对候选人数少的科目实行“保证制度”。例如,浙江省规定,如果申请物理学科的学生少于65,000人,将根据65,000人计算获得A级成绩的学生人数,以鼓励候选人选择物理学科。

今年,教育部还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科目选择要求指引(试行)》,为高校本科招生专业的科目选择提供指导。它还规定,如果专业培训与所选科目高度相关,相关科目应被确定为选修科目中的必修科目。它还要求所有计划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六个试点省份招生的本科院校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选课要求。这从大学方面保证了考试过程中科目与专业培训要求的匹配,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科目考试的不平衡。

3.大学和考生都需要解决“选择”能力不足的问题。

“选择”是这次高考改革给大学和考生的“礼物”,也是他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原有制度下,大学和考生之间的相互选择极其有限。省招生办有权报名参加高考,划定省内每一批高校招生的分数,收集和管理招生志愿者,为高考加分,提取档案,微调省内招生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高等学校一般需要接受高考加分录取,高于统一录取分数线,不需要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计划;考生在填写志愿表格后不能改变,只能被动地等待学校的录取通知。

随着录取批次的逐步取消,没有必要按批次划分录取分数线。大学一定会根据申请人数和考试成绩来划分自己的分数线。全国和地方的高考分数大多降低,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和录取的权力移交给了高校。随着录取标准的多样化,省级录取管理部门对录取标准的控制趋于更加灵活,考生档案的管理也将趋于更加灵活。动态管理招生计划的权利和责任也将移交给大学。全国统一高考没有区分文科和理科,这意味着考试的难度将从整体上降低。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他们在选择科目时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学术水平。然而,不同省份组织的考试的学术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在有效性上有所不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能够充分支持网络平台技术的应用、录取和文件推广,为学生与高校直接对接提供了可能。

改革高校内部招生制度和机制,建设高校内部招生能力迫在眉睫。然而,许多高校显然不适应新的高考。许多大学和专业没有意识到要在新的规则下积极争取高素质、合适的学生,甚至需要教育部制定统一的“指导方针”来激励他们。新的高考将把高校的专业实力放在考生面前。过去,依靠学校声誉生存的薄弱学科和依靠招生批次统一划分获得优势地位的学校将面临新规的严重冲击。随着高校招生权的转移,高校招生必然走向专业化和特殊化。高校需要建立适合学校定位的综合评价和招生制度,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强化重大政策制定职能,监督部门和高校的招生行为,惩治招生腐败,建立有效的招生信息公开和公示机制。

对于高中生来说,选择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为了适应高中学业水平的考试,普通高中需要选择课程和上课。目前,上海和浙江都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这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条件和管理水平,是选择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整个课程还是部分课程、整个课程还是部分科目来上课。然而,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过去的培养模式使他们习惯于努力学习,只追求成绩,对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理解,对入学考试的要求和规则缺乏理解,对自己的兴趣、专业和专业方向缺乏挖掘和培养,难以适应新的高考要求。因此,从初中阶段开始,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并指导他们的职业生涯。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建立学生选课和考试的指导体系,使高考改革和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

这些省份将如何改变新的高考时间?

继上海、浙江第一批试点省份和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试点省份之后,今年出台新政策的省份包括河北、重庆、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贵州、福建、*、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和广东。其中,河北、重庆、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贵州、福建、*、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和广东于2018年秋季开始全面改革高考,将于2021年实施。江西省将从2020年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省份新高考科目实施条例基本相同。

河北、重庆、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贵州、福建、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西:

1、不管文理科——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科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组成。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将保持不变,不分文科和理科,成绩相同。

2、一年两次外语考试——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列入高考总成绩。

3.学术水平考试由三个科目组成——学术水平考试的三个科目,由考生根据其专业要求和自己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个科目中的特长决定。

高等院校需要提前公布学术水平科目的要求。

河北省规定,普通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自主要求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个科目中选择科目范围,最多三个科目。只有当一门学科属于高等院校选择的学科范围时,考生才能申请该专业。如果高等院校没有确定考试科目的范围,考生在申请时将没有科目限制。高等学校录取的科目要求应提前两年向社会公布。

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了不超过三名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选题要求和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方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只要为学术水平等级考试选择的一个科目符合要求,学生就可以参加考试。

*将分为AB两类候选人

从2021年开始,*自治区高考统一科目为:实行A级课程计划的考生。高考的统一科目是汉语、藏语、数学和外语。中文和藏文各占总分的50%,并以中文科目的分数表示。

实施B级课程计划的考生将有三门统一的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统一高考没有区分文科和理科。

从2021年开始,高等学校的总招生成绩由统一的中考、数学和外语成绩以及学生自主选择的三门学科的成绩组成。高校录取总分为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科150分,普通高中三级考试各科70分。

拓宽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渠道

几乎所有制定高考新政策的省份都制定了关于提高自主招生、规范高考加分、改革招生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保障体系、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渠道的规定。

在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方面,新的高考政策规定,具有初中或以上教育水平的社会人员可以申请注册到各种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应实行灵活的教育制度,实行广泛的教育和严格的纪律。鼓励高等院校与工业企业合作,开展多元化继续教育和培训。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高中教育与各类高等教育的层次、分类和学分互认转换机制,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作者:王峰,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