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详解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
■袁以学,本报见习记者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接触过的人以及经历过的事都决定了他成年后的个性和心理健康。
顾客:郑毅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病学组组长
*亚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前主席
当社会的焦点是成人抑郁症、强迫症和其他心理疾病时,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成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关怀。因此,媒体的呼吁和社会的关注只是为了挽救日益增长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事实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人们忽略了心理健康最原始的核心——成长体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接触过的人以及经历过的事都决定了他成年后的个性和心理健康。
一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做了一项调查,要求1100多名年轻罪犯回忆他们上学期间发生的事情。结果,超过73%的人在上学期间被诊断患有多动症。换句话说,如果多动症能在早期得到正确合理的诊断,并能给予适当的治疗以减少冲动和攻击性行为,青少年犯罪,甚至成人犯罪,可以大大减少。
中华医学会儿童精神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儿童精神病学分会)是我国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组织。现任负责人郑毅向《中国科学日报》记者给出了“1/5”的数字概念,即世界上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而在发展中国家,只有不到1/5的儿童和青少年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这不是问题
“许多父母认为儿童多动症不是一种疾病。如果其他人说孩子过度活跃,父母不喜欢,尤其是如果他们仍然需要去精神病院治疗,这就更不可接受了。事实上,这是精神病院的治疗范围。”郑毅说道。儿童的精神疾病不应被低估,“成人可能患有的心理疾病也可能存在于儿童中。”郑毅解释说:“由于儿童的范围很广,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所有18岁以下的儿童都是儿童。”常见的儿童精神病包括多动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沟通障碍和自闭症。“而且患病率高于成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成年人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为10%,儿童为20%。”
不幸的是,由于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病人有一种羞耻感,不愿去医院,甚至不愿提及他们患有精神疾病。此外,媒体经常报道精神病人、谋杀和精神错乱的案例,导致社会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妖魔化”。“事实上,大多数精神病人都不是这样。大多数极端情况发生在医生和药品短缺的时候。目前,我们安定医院每天有1000多名门诊病人,但秩序井然,很少发出太多噪音。它甚至比一些综合医院还要好。”郑毅说道。
事实上,儿童的精神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能及时得到治疗。那些被及时送去治疗并被治愈的青少年精神病人“现在大多数人过着正常的生活,甚至一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也在国外学习。”
国际一体化的先驱
中国医学会儿童精神病学分会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中国精神病学的鼻祖陶国泰教授,早在中国精神病学学会成立时就与国际组织有联系,当时他是该学会的首任主席郑毅说道。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童精神病学分会正式加入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协会。2003年,郑毅当选为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与国际专家讨论世界儿童精神疾病的主要问题。2010年,四年一度的“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郑毅解释说:“这是因为我国对儿童精神疾病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为了与国内公众分享国际儿童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儿童精神病学小组翻译了许多国际科普书籍。其中之一是《儿童和青少年关注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指南》,该指南回顾了儿童精神障碍,介绍了各国的情况和治疗模式,还包括中国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和治疗情况。“现在,国际专家已经开始研究婴儿精神障碍。这表明儿童精神疾病的分类更加细致,儿童的精神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郑毅说道。
儿童精神科不仅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联系,还加强了与*的沟通。“我们建立了一个海峡两岸儿童精神疾病峰会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该委员会去年迄今已成功举行了五次会议,并将于明年举行第六次会议。”郑毅说:“那时,我觉得和*交流没有语言障碍,文化很相近,*的学术界也很友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破了双方之间的壁垒,开始了学术交流。”
科普应该更加严谨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儿童精神病学小组认识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不是中国儿童精神疾病治疗率低的限制因素。延迟诊断儿童精神疾病的真正原因是人们对儿童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结果,儿童精神病学小组开始培训初级儿童保健医生。“我认为,毕竟,专业人士是有限的,只有动员初级儿童保健医生,他们才是最有效的。”郑毅解释道。所以他们编写了相关的教材。从那时起,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的体检不再是对身高、体重和疫苗接种的简单测量。并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郑毅说,在此之前,很多人对精神疾病一无所知,更不用说生病后去哪里了。在参与编写和颁布《儿童保健医生心理健康服务指南》并加强对儿童保健医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后,儿童保健医生和家长知道转诊方法和去哪里看病。
“当时我们也写了许多科普书籍,有些是为儿童和青少年写的,有些是为家长和老师写的。”郑毅表示,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李因曾以卫生部的名义,要求儿童精神病学小组为儿童设计一系列科普书籍,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四册,告诉不同年龄的儿童如何识别和缓解精神问题。
“当时,当这本书出版时,我们做了一次特别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写了一章让孩子们先读,然后反复修改。最后,我们设置了一个样本章节,并邀请专家根据样本章节进行编写。”郑毅说,“我认为科普书籍应该比专业书籍更严谨,因为专业人士有辨别真假的能力。然而,普通人不知道在书中辨别知识的科学本质。他们必须根据内容阅读这本书。如果科普书籍有问题,它们的影响比专业书籍更严重。最典型的例子是张悟本的绿豆宣传
最近,儿童精神病学小组还与北京教育委员会合作推出了一套心理健康袖珍手册,该手册将与教材一起分发,以便每个儿童都能拿到一本。"现在,北京准备在全国推广这一模式."郑毅说道。不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儿童精神病学小组也与中国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神经病学小组、心理学会和妇女联合会合作,开展基因、神经功能和药物治疗多动症和自闭症等疾病的研究。
“现在,我们正在做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在北京、南京、湖南、辽宁、中国西部、广州等地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以便对中国的精神疾病进行彻底的调查。最后,为我国下一步的规划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郑毅说道。
《中国科学日报》(2014-04-04第15版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