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两院院士王淀佐:砂里淘金六十载

科普小知识2022-07-14 17:26:42
...

两院院士王淀佐:砂里淘金六十载

王殿佐

■我们的记者齐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外国院士王殿佐;

从事选矿冶金研究60余年,在矿物浮选、浮选化学和浮选药剂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的成果。

先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为我国矿业工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首先,“坚信青山不会放松”。一旦开始,你不会轻易放手,也不会改变主意。第二种是“任儿东南西北风”,不管一次一件事的得失,不管个人一时的名声,即使在逆境中,也从不灰心。第三是带领团队共同努力,优势互补。

成就始于年轻人的决心。

从17岁起,王殿佐就一直从事选矿技术,“用石头处理,用沙子淘金,已有60多年”。

1950年,王殿佐第一次来东北有色金属工业局工作时,他只接受过短期业务培训。为了弥补他的基本专业知识,他在中学和中学工作。

"我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我没有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王殿佐渴望获得更多的机会,学习更多的技能,为新中国的矿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殿佐坚信:“一个人要想在科学技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树立青年时代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

1956年,23岁的王殿佐经过六年的工作,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先后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

在大学里,那些系统上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一般都比王殿佐年轻,学习基础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比他容易得多。结果,王殿佐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大量的课内外作业,咬紧牙关,完成了30多门五年制课程。与此同时,王殿佐阅读了大量英语、日语和俄语专业书籍,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与系里的老师一起做研究项目。

1961年,王殿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学校教书。

浮选药剂是一生的事业。

浮选药剂的研究是王殿佐毕生的心血。

“没有现代选矿技术的支持,我们无法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王殿佐说,中国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但贫矿石和细矿石丰富,其矿物组合、矿石结构和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因此,中国选矿技术的科研项目往往是专业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除了理解之前的工作,这项研究需要一定的有机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相关课程的王殿佐来说,他必须从头开始。他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集阅读、计算和科学实验于一体,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沉浸其中,致力于寻找提高选矿效率的好药剂。

“*”期间,王殿佐潜心经商,颇有建树,被称为“白衣专家”、“名利双收”,面临巨大压力。当时,为了避免批评和指责,他用笔名发表科学论文。如果实验室关闭,不能工作,在家关门计算和推断。

由于他几乎每天晚上12点以后才上床睡觉,他从40多岁开始就经常因为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而患偏头痛。

“我的中国梦是促进中国的工业和现代化。”正是这个梦想支撑着王殿佐坚持科学研究60年。

科研管理肩负重任

在我国科学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中,王殿佐是“双肩”型的专家。

1984年,他被任命为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从那时起,他担任了“双肩包”的职务,一方面从事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从事管理。一年后,他成为院长,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

之后,王殿佐被调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他的家人从长沙搬回了北京。

"在此期间,我主要做了两件事."王殿佐回忆说,一是推动应用研究机构向产业转型,确定半导体、粉末、冶金、有色金属加工和稀土五个产业方向。二是重视团队建设,积极促进青少年发展。

1998年至2006年,王殿佐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的学术和决策咨询机构。其工作重点是为国家重大工程决策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王殿佐坚持“院士不仅是一个品牌,更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的理念,积极组织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到目前为止,已经多次因病住院的王殿佐,仍然以“螺丝钉”和“无论走到哪里都发光”的精神鼓励着自己。“我愿意继续努力工作,生活和学习,利用我剩余的精力,尽我所能做更多的工作。”

中国科学新闻(2013-07-29,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