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岩溶洞穴遭到人为破坏 亟待法律规范
■倪思杰,本报实习记者,张雅琪,实习生。
最近,在云南省安宁市草铺白图村的龙洞采石场发现了一个洞穴。洞穴中大量的钟乳石被人为破坏了。
“偷钟乳石,首先会破坏自然景观。一个好的溶洞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能形成。对人类来说,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同时,钟乳石本身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非法开采会破坏自然条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证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儒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云南省作为喀斯特地区集中的地区,没有钟乳石保护的相关法规,也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规范。对此,专家表示,人类的掠夺、开采和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喀斯特洞穴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我国喀斯特洞穴的保护急需法律规制。
人为破坏造成巨大损失。
云南大学云南地理研究所的洞穴专家刘虹回忆起三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云南的一所学校图书馆缺少一些装饰品,所以有人带了一大卡车形状漂亮的钟乳石。学校担心这些石头可能是假的,所以要求刘虹做鉴定。尽管石头最终被证实是真的,但刘虹阻止了这笔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毁灭。”刘虹说。
偷钟乳石是刘虹和其他人的常见现象。
“现在人们想再次看到那些美丽的石头。他们需要去地下几百米的地方。只有那些地方是偷猎者无法进入的。”言语之间,刘虹露出了一丝无奈。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研究员陈卫海告诉记者,几十年前,钟乳石在广西的石材市场上随处可见。“这些钟乳石即使被回收,也不再具有科学价值,因为它们不确定是从哪里取出的。”陈卫海说道。
"一米长一万年。"陈卫海说,正是由于其形成时间长,洞穴成为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重要载体。溶洞和钟乳石反映了岩溶的发展和演化历史。近年来,通过测量石笋中的环境同位素数据来研究古环境气候变化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开采过度,也可能会影响周围的岩层和塌陷卢耀儒说道。
“沧海一粟”保护条例
2002年,广西作为国内外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颁布了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钟乳石保护地方性法规。
“这一规定在广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虽然仍有一些非法销售,但至少人们不敢公开偷窃和销售。”陈卫海说道。
记者询问,2009年修订的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钟乳石资源属于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开采或者非法经营。”
然而,对于中国分布广泛的钟乳石资源来说,这样的地方保护条例仍然是“九牛一毛”
陈卫海说,中国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八省,主要类型为裸露岩溶。石头和喀斯特可以直接看到。光是裸露的喀斯特地区就占地50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也有埋藏岩溶区,包括山西、河北和山东,裸露部分较少。中国东部也有一些,如江苏和浙江省。
"目前,我国对洞穴资源的保护尤为薄弱."刘虹说。
在卢耀儒看来,人为非法开采等原因造成的洞穴破坏是非常普遍的,保护方面的监管也不到位。目前,没有专门的洞穴保护调查管理机构,也没有监督检查的保护力量卢耀儒说道。
即使在广西这样有保护条例的地区,也有保护溶洞的“灰色地带”。
陈卫海表示,根据保护规定,发现溶洞后,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管理部门和专家应根据洞穴中钟乳石的发育密度和稀有程度判断保护等级,并在旅游开发前报管理部门批准。然而,对尚未达到保护水平、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溶洞是否进行保护,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目前还不清楚。
亡羊补牢,时间紧迫。
说到洞穴保护,卢耀儒有点不耐烦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不加区别的开发,许多洞穴被摧毁,如石花洞。当它第一次被发现时,山洞里有一些非常好的月光石,但是很快就被挖了出来,现在保护它已经太晚了。”卢耀儒说道。
据专家介绍,保护溶洞刻不容缓,完善法律和科技支撑是两个主要手段。
刘虹建议更新现行的资源法和环境法,将洞穴保护纳入资源法,并在国家一级颁布法律法规。
“地方主管部门应制定监管措施,可由当地*部门和地质部门实施。此外,洞穴资源也应考虑地下水资源。”卢耀儒说道。
陈卫海认为,“灰色地带”的溶洞也应该封闭和保护。“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些溶洞的保护价值,但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原生态的东西。也许他们会发现我们没有注意到或不知道的价值。”陈卫海说道。
除了非法采矿之外,喀斯特洞穴也受到旅游业发展的破坏。对于这部分破坏,科学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来延长喀斯特生命。
陈卫海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目前正在对洞穴环境进行长期在线监测。通过检测洞穴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及时与旅游开发管理部门沟通,提醒他们控制游客数量,更换冷光源。
此外,“喀斯特仍在探索人工干预的手段,以恢复这些洞穴到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修复洞穴底部的水池,增加滴水的数量和喷雾水雾的洞穴湿度,或慢慢地从洞穴顶部滴高饱和碳酸钙溶液,以修复损坏的钟乳石。”陈卫海说道。(原标题“哭泣的洞穴:面对喀斯特的危险”)
中国科学新闻(2014-07-08,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