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从概念到指标: 公民科学素质的演进和实践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12:57:25
...

[根据]站在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头,回顾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世界公民科学素质从概念到指标、从指标到规划的半个多世纪历程,考察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和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的发展轨迹,总结和概括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从而使公民的科学素质指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梳理了以下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趋势,为领导提供参考。

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养,翻译自英语科学素养。科学素质起源于科学教育领域,由美国教育改革家康坦于1952年首次提出。此后,科学素质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文献中。1993年,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教育理事会首次提出“全民科学技术素养”的概念,标志着科学素养的概念突破了学校科学教育的领域,进入了全民终身学习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广阔领域。

一、公民科学素质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各国学者对科学素质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发展。代表性概念是美国学者沈1975年提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科学素质,即实践科学素质、公民科学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美国学者乔恩·米勒从测量的角度定义了科学质量的内涵。他在1983年发表在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杂志《代达罗斯》上的文章《科学质量:概念和经验综述》中,提出了将科学质量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理解重要的科学词汇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内容);第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或本质的理解。第三是理解和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米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的质量测量方法。自1979年以来,它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如美国和欧盟。这是唯一被广泛认可并在实践中使用的测量方法。

此外,还有布兰斯科姆(1981)、沙莫斯(M.H .沙莫斯,1995)和印度学者赛加尔(Narender K. Sehgal),他们从科学质量的内涵和功能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有影响的学术观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科学素质已经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共识: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包括他们对科学的本质、目的和局限性的理解以及对科学思想的理解。2006年,中国颁布了《国家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将科学素质的概念界定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理念,倡导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运用科学精神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四个学科两种能力),标志着科学素质概念中国内涵的正式确立。

二。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测量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以米勒、杜兰特和马丁·鲍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可以衡量的。自1979年以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态度的国家。其衡量指标包括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态度、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和参与科学、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科学素养状况等。自1993年以来,该指标已在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第七章中公布,并已成为国际科学与工程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先前调查结果已被包括在内。

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是一个引导欧洲公众理解科学相关指标的测量和发布的组织。其衡量指标还包括公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态度、公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和参与科学技术的情况以及公民的科学知识水平。1989年、1992年、2001年和2005年,它进行了四次关于“欧洲人、科学和技术”的全面调查。其中,公民科学知识水平调查数据成为分析欧盟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变化的重要参考。从2005年到2014年,欧洲联盟(欧洲晴雨表)就公民对科学技术和相关问题(转基因、气候变化、核能应用等)的态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不再以公民的科学知识水平为核心指标。

在同一指标体系框架下,日本在1991年、2001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调查,韩国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调查,印度、巴西和马来西亚也分别在2003年、2006年和2014年进行了一次全国调查。

自1992年以来,中国采用了这一国际通用的指标,并连续进行了十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米勒算法已被用于计算科学质量。以前所有调查的结果都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黄皮书)上,它们作为国家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态度的权威指标参与了国际比较。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后,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作为国民科学素质发展的一项指标,于2012年写入科技创新指数,并于2015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三、国家发布报告或计划促进公民的科学素质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学素质,并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美国在1985年启动了“2061”计划,其中“为所有美国人服务的科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从青少年科学教育改革开始,美国就开始推动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提高。25年后,美国于2010年全面启动了STEM计划,旨在继续保持和不断提高美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的报告,指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水平可以在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众素质和个人决策能力以及丰富个人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经过近20年的努力,英国于2004年发布了《科学与社会》报告,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点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提升到“公众参与科学”。

欧洲联盟在2000年前后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其中2002年的“科学与社会:行动和计划”最具代表性,要求知识社会中的公民将某些科学和技术知识作为其基本技能的一部分。

在亚洲国家中,印度于2001年出版了《科学素养与文化:人人享有的最低科学》,该书将科学素养理解为“所有人享有的最低科学”;1999年,韩国制定了《韩国科技发展长期规划远景2025》,并提出要通过全国科技宣传的势头,到2005年全面提高韩国人民的科技素养。日本教育、文化和体育部下属的日本科学技术促进机构于2008年发布了《科学技术智慧计划》(2030年计划),该计划确定了日本成年公民到203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具体实施框架。

2006年,中国颁布实施了《国家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在*的努力、全民的参与和各部门的共同配合下,中国全面启动了以重点群体和重点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和提高。

Iv .启迪

总而言之,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国家竞争力是所有国家的共同道路。来自美国和亚洲国家的报道尤其深刻。欧洲联盟和联合王国的报告也将公民的素质提高到参与科学和决策的水平。通过对科学素质从概念到指标的梳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和指标受到各国的关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措施,可以提高国家发展的竞争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来看,公民科学素质指数是检验一个国家和地区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的重要指标,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在国家快速发展时期,定期监测和评估公民科学素质及相关指标是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相关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3)中国的实践表明,各级*重视并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这将对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康友、何伟、张超、、黄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