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校长熊思东:研究生教育应服务需求提高质量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综合改革包括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培养过程改革、学位授予和毕业改革、导师聘任和考核改革等。其中,进出口改革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再次见到熊思东,他与往年有些不同。今年1月中旬,他被正式任命为苏州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党的首任主席。他密切关注儿科医生、“医学+互联网”和双师型大学的建设,还与《中国科学报》记者谈了他最熟悉的研究生教育。
2009年,熊思东加入苏州大学,负责研究生教育。随后,苏州大学成立了研究生院。目前,苏州大学一级学科博士项目覆盖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我国第一所“导师学院”在提高研究生导师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SUU还以学生为基础,成立了研究生事务协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会与导师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平等对话和和谐沟通,以促进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自我成长。
作为苏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操作者”,他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结构调整是全面改革的第一步。
谈到研究生教育改革,在熊思东看来,我们必须提到八个词——服务需求和质量改进。这八个字一直贯穿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程。
“过去,我们总是谈论提高研究生的质量,但质量的含义不是特别清楚。现在,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必须在需求的基础上谈论质量。否则,即使某一领域的人才得到了培训,由于需求的限制,也没有评估质量的地方。”他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能够直接在生产线和生产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人才。“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改革措施,打破单一的学术主导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提高专业硕士水平。
回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熊思东说,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应通过课程来促进,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来促进。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前者来说,课程主要是由创意来引导的。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行业标准。
2015年是苏州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年,这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罕见的。熊思东在研究生阶段进行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原因——研究生通常只有一至两年的部分课时,课程时间短,比本科阶段更宝贵。因此,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意义变得非同寻常。
据熊思东介绍,对于研究生课程改革,SUU大学主要关注两点:一方面,应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宽口径、基础和指导性课程,放弃只增加学分而不增加学术营养的课程;另一方面,应该向教师提供关于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课程,以激发他们生动活泼地教学。
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在调整——从过去过分强调引进学术型教师,到灵活组建一支理论修养高、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师资队伍。
至于高校如何吸引创业型教师,熊思东认为,并不仅仅依靠高校来吸引创业型人才。事实上,企业和高校是相互吸引的。对企业来说,对人才培养的早期干预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对高校来说,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和待遇的优惠政策将吸引企业人才,并有助于扩大专业学位的师资队伍。
研究生教育应重视进出口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局部改革和个别改革都会有效果,但要提高质量和内涵,还需要全面改革。
熊思东指出,综合改革包括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培养过程改革、学位授予和毕业改革以及导师聘任和考核改革等。其中,进出口改革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生改革的第一阶段是改革招生制度。在招生过程中应尊重教师的选择和学科特点。”熊思东说。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虽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但他在招生中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许多因素干扰了导师对招生的选择。
在熊思东看来,导师是一个集体名词,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名词。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决定单独招收学生,而是说导师是一个指导小组,应该在集体决策中发挥作用。如何用能力测试代替试卷测试,如何用综合学业测试代替单科测试,如何用导师的个性化选择代替简单、大规模、系统的方式,这些改革都需要深入进行。
同样,当入口关闭时,出口也同样重要。尽管国内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严格的进步”,但他们无法实现“严格的退出”——在过去,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只要入学就能在毕业时拿到学位。
“所谓“严格退出”就是要严格控制质量——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授予学位,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延期授予学位。”熊思东解释说,对于那些暂时达不到学位授予水平的人,导师有责任帮助他达到相应的水平。
没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很难提高学术水平。作为回应,SUU大学开始对延迟毕业的学生进行毕业答辩和学位答辩的分离。过去,学生毕业后通常只有一个答案。苏达允许学生在现有水平不能满足授予博士学位要求的情况下,通过毕业答辩获得就业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学校颁布了政策,鼓励学生重返学校,达到获得学位和完成学位答辩的学术水平。
熊思东告诉记者,毕业答辩已经与学位答辩分开。尽管学位授予者的数量从最初的99%下降到现在的50%,80% ~ 90%的人最终获得了学位,但“三年不思考就轻易拿到学位”的情况却有了很大改善。
学校应该帮助老师成为第一责任人。
在对熊思东的采访中,“导师”经常被提到是一个角色。那么,苏达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有什么不同呢?
2015年,时任学校副校长兼导师学院院长的熊思东用“三个一”概括了导师的内涵,即“一个光荣的称号,也是一种职业和一种责任”,创造性地提出了导师的三项基本职责“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纯洁的人和有用的人”,并要求导师“明确学术方向,提供必要的帮助,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
说到导师学院,它是由江苏大学于2010年11月在全国首次设立的。现已成为“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拥有1000多名导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或无限责任。导师学院的建立是为了培养导师的教学方法,使导师不仅有自己的知识,而且让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熊思东说,“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成为第一责任人。”。"
他补充说,研究生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导师学院并不专门教导师如何教授好的课程,而是发现并讨论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常见问题,以便导师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有效的,从而向教师传授有效教育活动和成功课堂的基本要素。
在大力推进教师培训由“旧师范”向“新师范”转变的同时,学校也进行了教师聘任资格与岗位分离的改革。并非所有的博士生导师都可以招收学生,他们的职位必须每年评估一次。只有通过综合评估,他们才能获得入学资格。
此外,SUU还设立了研究生教育监督和指导委员会,以监督课堂教育以及研究和培训过程。该委员会监督问题并给予指导,学校里的人称之为“长牙委员会”。
当然,研究生培训必须是全面的。在熊思东看来,学生的成熟不仅是学术上的成熟,也是人的成熟。
为此,学校成立了研究生事务联合委员会,研究生代表在该委员会收集建议,并与教师合作解决问题。令熊思东感到自豪的是,他自始至终亲自参加活动,并主动回答研究生的问题。“过去的年轻学生已经变得成熟,从浅入深地提问,谨慎的师生关系现在变得*和平等。”
小班教学必须改善文化生态
众所周知,在更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与本科生大班不同,研究生班的自然优势在于小班教学。
熊思东认为,应该对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进行分类和分析。一些课程,尤其是那些掌握数字的课程,如果让更多的研究生来听课,可能不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基于经验和讨论的小班化课程改革是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和精细化教育的方向——个性化意味着为不同的学生组织小班化课程,精细化意味着为不同的学生需求设置班级。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对于这一观点,熊思东持积极态度:“学生未能参加讲座和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和教师未能提供适当的课程来吸引他们进入课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需求做更多的研究。一个缺乏学生需求准确性的班级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好班级。”
他指出,目前小班教学的微观环境有待改善。中国学生的传统是不打断老师提问。小班教学的本质是互动、体验和讨论。否则,小班教学将成为小规模的填鸭式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必须首先重视文化生态。”
此外,在他看来,高校教学方法的探索应该提上日程。“大学应该回到集体备课、青年教师的课前讲座、课堂讲座和其他讨论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方式。这些过去的好做法,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到大学。"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