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问题意识:使研究生真正“研”起来的关键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22:54:57
...

“疑,思之始,学之端”,思维和学问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科学研究始于发现问题、在于分析问题、终于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研究生形成研究兴趣、进行学术思考、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衡量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让研究生产生兴趣,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使研究生真正“研”起来,决定着研究生能否从“科研小白”向“科研之星”华丽转身。

在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中,研究生普遍认为解答问题是科研之本。多数人虽然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有较高认同,但提出问题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能力却比较弱。

尤其在文科领域,大部分研究生喜欢被动地接受问题,习惯坐“冷板凳”,愿意做沉默的“低头族”,不善于与他人进行学术探讨和思维碰撞,更不善于主动发表自己的学术看法和见解。所以,大多数文科研究生缺乏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和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意识。相应地,对于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运用何种方法,多是惯性停留于表面浅层思考,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探究和持续挖掘。

还有,一些研究生科研动机不纯也是问题之所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不是为了扎实做好学问、得到学术锻炼、提升科研能力,而是掺杂了太多关于评定奖助学金、完成毕业论文、方便求职就业等考虑。加之,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实研训练过少、科研方法单一,使得一些研究生学术视野偏窄、前沿把握迟缓、学术认知过浅,较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再者,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真问题,不会提问题,甚至没问题,不能纯粹归咎于学生本身。客观来讲,这是研究生、导师、教学以及学术氛围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少数高校教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研究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的间接原因。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人格魅力和指导强度,对研究生的学术兴趣、问题意识、思辨能力等方面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相对繁重等原因,对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目前,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也多以讲授为主导方式。这种方式更为关注的是研究生对于现有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研究生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以及专业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学实质是本科教学模式的复演,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使研究生较难超越现有知识和固化思维的局限,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问题意识。

此外,社会文化中的和谐之道以及对权威真理的过度信任,使研究生对学术专家的观点大多是认同和吸收状态,普遍缺乏对权威观点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以致难以突破现有思维藩篱,不敢提出问题。

针对目前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水平不高的现状,基于对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影响因素的分析,破解之道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注重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与知识结构优化。创造最佳学习和认知发展条件,使研究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以激发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导师在学术训练中的牵引作用。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训练和指导力度,并强化对研究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引导,增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是转变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对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量开展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创新,积极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创造,启发并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采用新方法、设计新方案。

四是创设敢于批判和**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互动平台,引导研究生树立学术自信,鼓励参与学术交流,以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已有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创设良好的学术争鸣与切磋氛围,持续锻炼并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更新均来源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作为学习和创造的起点,其产生于对书本知识的领悟,源自于对社会发展的反思。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是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综合体现。回归根本,研究生教育就是要让研究生真正“研”起来。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