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6名90后获奖
今天上午,2015年北京科技奖揭晓了。共有188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奖,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105项。其中,医药卫生、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等民生项目95个,占一半以上。
据了解,2015年获奖者总数为1540人,其中35岁以下者465人,占30.1%。36-45岁人群586人,占38.1%。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68.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名中有12名获胜者,最年轻的只有31岁。在所有获奖者中,6人出生于90年代,最年轻的3人只有25岁。
此外,75个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完成或牵头,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0%。113个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占获奖项目总数的60%。
突出显示项目
1分析PM2.5来源
城市雾霾的精确咨询
由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完成的“北京大气环境中PM2.5源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
该成果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大气中PM2.5复合污染的突出问题和PM2.5的复杂来源。结合北京市环境管理要求,针对PM2.5监测和来源分析的技术难点,建立了35个监测点的PM2.5三维监测网络。系统分析了北京市PM2.5的主要成分、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监测数据实时向公众发布。它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环保和健康旅游的重要基础。为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联合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全国范围内监测和释放PM2.5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监控城市交通
实现动态导航
由北京张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钱芳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城市交通诱导与导航出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项目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
该成果综合应用了移动目标卫星定位与导航、移动通信、微传感器、高性能计算、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工程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及城际道路交通系统状态的实时感知、传输和智能处理,准确全面把握城市及城际道路交通系统的微观运行趋势。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短信、互联网和手机地图、社交网络、路边电子公告栏、交通广播等渠道提供城市及城际交通信息和交通引导服务,实现公众出行多模式多标准动态导航,提高出行效率,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交通管理计划,促进城市节能减排,提高城市运营效率。
结果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总里程超过8.5万公里,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7个大中城市,准确率超过90%。交通信息产品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和超过1000万的日访问量。
让患有遗传病的病人
有一个健康的宝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单位完成的“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
世界上有7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众多。许多疾病可直接导致患者过早死亡、过早死亡或严重残疾,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该研究小组对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成果。引入新的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基因表达图谱,全面分析了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入探索卵母细胞成熟和体外成熟培养新技术,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高精度重组定位女性个人遗传图谱,能够准确发现卵母细胞携带遗传致病基因的情况,预测遗传致病基因,避免先天遗传缺陷婴儿的出生,从而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成功率。
该结果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患有遗传病的家庭成功获得健康的后代。鉴于该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和临床价值,该研究曾被科技部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
4电场检测技术
帮助嫦娥探月
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电场检测先进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
在863科技计划的支持下,该项目创造性地开发了电场传感器,系统地解决了从设计、工艺到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制的空气三维电场传感器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大大提高了电场检测传感器的技术和应用水平。微型电场传感器和空气三维电场传感器的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近50种国内外卫星发射和重大空间发射,如风云系列、遥感系列、资源系列、北斗系列、嫦娥探月系列等。,为发射卫星和箭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防、电网、石化、气象、科研等多个领域的40余台机组,并被美国和韩国用户购买,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立即访问
最年轻的一等奖获得者,刘奕群
让搜索引擎从“问与答”转变为“答与答”
众所周知,搜索引擎是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的工具。它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回答用户的“10万个为什么”和“回答每一个问题”。它也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海量数据和复杂的用户需求。我们如何避免“没有问题”和“没有答案”,减少无效的搜索和查询?清华大学、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群体智能支持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80后清华大学副教授刘奕群是本项目的第一名,也是今年评奖大会上最年轻的一等奖第一名。
刘奕群告诉记者,1999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2001年他加入了清华大学信息检索研究组。“当时,我觉得互联网行业有着广阔的空间,谷歌也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是我们找不到突破点,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我们参加了美国标准协会进行的一系列评估。最初的意图是看看其他人在竞争中做了什么。”刘奕群仍然记得第一年比赛前的暑假。在计算机系马教授的带领下,项目组的师生们在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夜不停地建立起自己的检索系统。当我参加考试时,我没想到会是世界上第一个。“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在我未来的坚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奕群在2003年真正开始做搜索引擎。“获奖后,比我高三级、处于起步阶段的搜狗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师兄找到了我们,并希望达成合作。”刘奕群仍然记得那年清华的一个“大事件”,学生们从旧宿舍搬到新宿舍。“王小川有一辆旧捷达,经常驾驶它来帮助人们移动。每次他帮助别人,他都会问他们,‘你想在搜狗工作吗?’“当初,正是因为师弟的勤奋招贤纳士,搜狗才聚集了一大批有志干大事的年轻人。
刘奕群也坦率地承认,今天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大规模的数据处理项目,单靠高校是很难完成的。一方面,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最重要的是高校很难收集到大量用户的真实行为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清华和搜狗联合组建实验室后,首先要在清华和搜狗之间建立一条专用光纤,共享搜狐的计算数据资源。问题解决了。企业的需求转移到大学,大学的人才进入企业。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含义。
回顾十多年来对今天成就的探索和总结,刘奕群深深地被这个行业的巨大变化所感动。“我们已经从行业的追随者变成了领导者。从那一年的参赛选手开始,他成为了比赛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孙绘画作品(原标题:90后北京科技奖6名获奖者,最年轻的3名获奖者均为25岁的PM2.5交通导航监控等项目并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