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访崔鹏院士:让泥石流研究除害兴利

科普小知识2022-07-16 19:29:42
...

访崔鹏院士:让泥石流研究除害兴利

郭/光明在的照片

[知识分子,强国之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鹏,从国家和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致力于防灾减灾、消除泥石流等地质研究,以促进效益。他提出了准泥石流体的概念,确定了泥石流起动的临界条件,形成了起动理论,为泥石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年以来,崔鹏带领团队致力于一项减灾计划,以宣传“一带一路”。他说,“一带一路”路线沿线的大多数国家经济不发达,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是建设互联基础设施的关键。今年,他们将完成“一带一路”沿线的灾害风险地图集,为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崔鹏大学生于1957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泥石流、水土保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留学期间,面对更好的生活和科研条件,他毅然回国,回到泥石流研究的第一线。他主持和承担了20多个国家项目,并获得了许多奖项。他发表了260多篇论文,并负责或参与了9部专著和论文的编写。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是世界上观测原型泥石流最长的科研站。崔鹏在那里呆了11年。

当时东川站资金短缺,无法修复破损的科研仪器。崔鹏为该站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基金,并与外国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等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联合观察和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

东川天文台所在的小江流域有100多处泥石流,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泥石流活动频繁,灾害多样。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许多人移居国外。崔鹏为研究减灾措施和工程预防措施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注重生态工程与岩土工程的结合。在东川五龙乡进行了示范,开展了拦沙和泥石流防治研究,创造了排水渠道和消融渠道等工程技术。它不仅保护了当地的公路、铁路和其他设施,还利用泥石流末端的细颗粒和养分改造和利用泥石流斜坡,增加了近5000亩土地。它被称为泥石流控制的“东川模型”。移居国外的人已经回到了过去。

让科学技术为国家和人类的发展服务。崔鹏在他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一直使用它。

崔鹏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滑坡救灾中的次生山地灾害防治科技研究。崔鹏芦山地震的第一反应是,震中的地质条件复杂,雨季即将来临,引发次生山地灾害的可能性极大。特别是位于震中的宝兴县,有两条泥石流沟,直接威胁到该县的安全。他立即要求去前线。同一天下午,崔鹏参加了庐山地震灾害咨询,并根据他在973项目“中国西部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制与风险分析”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连夜向四川省*和中国科学院提交了庐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研究与判断咨询方案。第二天一早,他带领调查组进入灾区进行地质隐患现场调查。

崔鹏和成都山科研所的科技救灾人员克服了余震、滚石、交通堵塞等不利条件,对庐山地震灾区的灾情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评估,确定了次生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为后续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经常告诉年轻的科学家:“我们也许不能从废墟中拯救许多人,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让更多的人避免次生山地灾害的危险……”

现在,他的研究已经从关注减少灾害损失转向关注预防,从单一灾害管理转向综合管理,从救灾转向风险预防。在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的道路上,不知疲倦的崔鹏已经走上了新的方向。

(5月21日,记者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