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二〇三五年科普任重道远
几天前,中国科协《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规划纲要》在北京发布。《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科学素质人口比例将达到20%。这是进入高水平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是美国、瑞典和英国。我国还有大约15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什么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普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缺失模式”,即通过丰富多样的主动交流形式向公众提供大量科学知识,期望通过大量供给迅速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这种方法在科学渠道单一、公众科学知识普遍缺乏的时代非常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速,大多数公众已经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没有学会掌握核心概念和知识骨干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无法做出明智的科学决策。因此,基于缺失模型的科普工作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当公众成为具有更高科学素质的消费者,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传播科学技术的渠道非常多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掌握所需的科学方法。世界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知识更新速度比20年前快10倍。例如,我们所知的太阳系已经从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不同科学素质水平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科普方法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例如,基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理论,英国采用了“科学公众对话”的模式,在一些话题上开展科普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科学公众对话”模式要求公众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水平,更好更快地理解一些科学概念。这种方法暂时不适合在我国推广。
我国许多人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科学素质,但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没有及时更新。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可以很容易地画出所需的图案,但是在一张已经有线条的纸上画画需要技巧和技巧。正如学生从不及格到60岁相对容易,从60岁到80岁需要比以前多很多倍的努力。毫无疑问,在未来的15年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这将需要几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应该把互联网作为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重要渠道,识别公众的需求,特别是那些与公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需求,并做出准确的努力。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设立专门的科普工作室,打造品牌,定期发布专题内容,让科学像春雨一样渗透到夜晚,润物细无声。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重要的是促进公民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电视科普节目还是网络科普内容,都应该更多地谈论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就科学方法提出更多建议,以帮助公民提高运用科学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应该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今天的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学校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课程、高水平的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学校内外科学教育体系的整合与发展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必由之路。
今天,当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时,科学技术从未对人们的福祉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以人为本,深入研究新时期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上一篇:大鹤望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