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巧解“巧克力相变滞后”之惑
任瑞龙(左)和邱群峰(右)
我们的记者你是肖鹏见习记者王志康
储存在24℃时,巧克力会开始慢慢融化。然而,当完全熔化的巧克力从30℃冷却到24℃时,它不会凝固,只有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到大约10℃时,它才会凝固。这就是巧克力“相变”中的“滞后现象”。它不仅影响巧克力的保质期,还影响它的味道。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滞后现象”?
日前,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2012届本科生任瑞龙和邱群峰发表了他们的教学研究论文《巧克力相变滞后》,并成功入选著名的SCI教学杂志《欧洲物理杂志》2016年亮点,揭示了这一现象。
从普通巧克力到高级论文,这两位大学生是如何做到的?
相变滞后:竞争话题很有趣
说到“巧克力相变滞后”,这要追溯到2014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参照第27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的规则和主题,竞赛在力、热、光、电等物理分支下设立了17个开放主题,其中“巧克力相变滞后”是其中之一。
当时,电子科技大学是由,李和其他物理和电力学院的教师带领参加比赛。从每所大学中选出六名本科生,包括任瑞龙和卢群峰。
“根据比赛规则,有些话题可能已经被放弃了。有两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其中之一是“巧克力相变的滞后”。任瑞龙说,由于比赛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管当时发现了许多理论,但它们不能从微观角度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事实上,大多数参赛队在遇到“巧克力相变滞后”的问题时选择了放弃。然而,展示这个问题的团队也缺乏理论支持,因为仅仅是实验,而且得分很低。
"这个话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邱群峰表示,尽管比赛后来结束,但他们仍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
深入研究:现象学理论的巧妙揭示
回到学校后,任瑞龙和邱群峰开始对“巧克力相变滞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任瑞龙说,他们的战斗精神被困难和兴趣极大地激发了。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呢?
任瑞龙和邱群峰回忆分析了比赛中的情况,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理论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这两人咨询了该校教授滕,并得到一个重要提示:巧克力相变的形象非常类似于“兰道-德·冯·舍亚现象学理论”的形象。
这无异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打开了迷雾,这使他们非常兴奋。经过初步研究,他们发现巧克力相变中的滞后现象与朗道-德·冯·舍亚现象学模型之间的确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我们如何找到内部联系呢?
后来,他们开始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查询数据。在参考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后,他们认为巧克力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含有丰富的成分,如可可脂和蛋白质。只考虑一个部件的相变特性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但是考虑每个部件的相变特性会产生大量的变量,从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鉴于这种情况,他们最终选择了现象学理论来解释,即跳出微观细节的讨论,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平方反比关系,将实验变量与理论模型参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更好地一致,从而获得“巧克力相变滞后”现象的现象学解释。
巧妙的实验:简单设备的灵活使用
为了进行实验验证,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装置:将融化的巧克力放入培养皿中,将表面弄平,放入冰箱中固化成样品,然后拿起一个乒乓球,用一根针管充入水作为“测量工具”。
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用恒温水浴加热巧克力样品。达到所需温度并保持3秒钟后,从恒温水浴中取出培养皿,轻轻放置乒乓球。乒乓球会在逐渐融化的巧克力上挤压出一个窝。温度升高3次后,取出乒乓球,测量它粘在巧克力上的圆形区域的直径。
“我们已经反复做了一个月的实验,每次实验都需要一盒巧克力。”任瑞龙笑着说道。
最后,他们通过使用这些简单的实验设备,特别是在思维的转变和巧妙的计算下,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最终证明实验结果图像与朗道-德·冯·舍亚现象学模型非常一致。
这个结论使得任瑞龙和邱群峰对之前的理论假设充满了信心。之后,他们两人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写研究论文,反复推敲和修改。在滕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论文《巧克力相变滞后》经过40多次修改后发表。
“这是一次有趣的学术考察。在这次探险中,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终于看到了它应该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这种学术经历也让我们觉得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没有遗憾。”回顾从实验到论文的过程,邱群峰感慨万千。现在,他和任瑞龙都留在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攀登科研高峰。
《中国科学新闻》(第八版,2017年7月25日)
上一篇:黑眼花
下一篇:明朝官署锦衣卫,沈炼的传奇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