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做科研,望向更远处

科普小知识2022-07-18 22:35:14
...

核心阅读

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阵地。

目前,我国高校在积极转型、服务民生发展的同时,在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多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和丰富的研究资源,使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具有独特的竞争力,能够密切关注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

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超循环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高能物质等基础前沿领域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最近,教育部在7所高校启动了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旨在创建相关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作为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中国的大学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仅要瞄准边疆,还要关注民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铁军,从事电磁场和微波技术领域30年。2014年,他的团队第一个提出了用数字代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想法。数字空间被叠加在物理空间上,不同的数字代码被安排来控制电磁波的方向,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现场可编程超材料。

崔铁军认为,高校科研应始终着眼于前沿领域,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开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2018年,国家高校基础研究基金5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大学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1.1%,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校在前沿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今年公布的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从一般项目的获奖情况来看,有239个获奖项目,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198个奖项,占获奖总数的82.8%;91所大学作为第一个完成单位获得了159个奖项,占总奖项的66.5%。

除了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大学也在服务和回应民生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机器人研究已经开始与帮助老年人的项目相结合。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宋教授的团队与假肢工厂合作,通过在传统假肢上增加力觉和触觉等传感器,开发了一种灵巧机械手。此后,该团队先后开发了一种带有电子皮肤的柔性触觉机械手,扩展了康复机器人的认知训练功能,并正在开发一种用于传染病的生物安全检测机器人。

此外,在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高效梨育种、玫瑰栽培与营销、细矿物颗粒资源回收与利用也体现了高校科研对民生的关注。

“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变化,高校的科学研究应该敏锐地捕捉和与时俱进。”宋坦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要瞄准核心,高等学校的研究理念也要落到实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利用多种研究资源促进跨学科整合

多年来,许多南京市民已经发现粉尘污染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这与“智能工地”的建设是分不开的:在南京900多个大型工地上,组装的智能工地管理系统可以监控工人是否戴安全帽、吸烟、空气污染指数等。实时的。背后是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所相关团队的护送。

何时安装传感器,如何铺设地下管道,以及如何规划无人驾驶车辆线路?为了将科学研究与实际需要“握手”,需要科学研究、应用和管理各领域的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庆教授说:“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城市体系,涉及到从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到运营和管理的多个学科和不同领域。”他认为高校位于科研和创新链的顶端。它们不仅要与研究机构、中、下游企业等研究和应用学科紧密合作,还要充分发挥多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丰富的研究资源等优势,实现跨学科、跨境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穆朗玛峰计划》,要求高等学校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和跨学科整合研究,实现创新导向。不久前,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意见》,也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恊认为,在国内大学发展前沿领域的过程中,跨学科资源使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学术支持更加灵活。在他的研究所里,有来自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10多个学科的学者,他们经常在前沿研究领域碰上火花。这两个研究生团队也来自几个本科系和学院,在项目开发、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了创造力,促进了教学和学习的学术进步。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导当前研究方向

2018年底,东南大学将举行十大科技新闻发布会。根据该公约,有关科学技术发展和趋势的问题通常由一些权威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发表,但大学很少独立发表这些问题。

这十大科技问题是科技前沿的热点话题,包括数字“克隆”人类、6G移动通信高级研究、信息元材料、分子铁电材料、网络群体智能等。

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表示,这些科技问题在全校范围内收集和提出,旨在使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国际科学前沿,形成支持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领先技术,并进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

铁电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能源等领域,如声控开关、体温焊枪、b超探头等“分子铁电材料”的支持者、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熊仁根说,无机-有机分子铁电材料可以安装在心脏里,利用心跳产生的能量持续工作,实现健康监测。塑料相变也可用于产生大的熵值,其用于不需要气体压缩来制冷的固*冷空调。

1920年,法国瓦拉斯克在罗谢尔盐中发现了最早的铁电效应,开启了铁电材料研究的序幕。回顾100年后的这段历史,熊仁根深受感动:“大学不仅要立足于现在,还要立足于长远。”

未来的目标也将指导当前的科学研究。会上,熊仁根制定了团队科研的长远目标: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材料技术开发,到应用探索,全链集成促进分子铁电材料的发展,保持中国在国际研究中的领先地位。一年多后,目标逐渐实现:团队拥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更多的学术发言权和世界领先的成果应用。"通过用未来来引导现在,我们增加了我们的动力和信心."熊仁根说。

学校在明确定位、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科研创新取得积极成果,在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丁辉表示,2019年,东南大学率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项,总资助金额超过28.3亿元,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1802项,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