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有了首份“体检报告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民办本科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5月,全国共有1236所本科院校,其中417所为民办本科院校,占30%以上。民办本科教育原本只是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但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上大学愿望的满足,深刻地改变了集中在大城市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国民办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思路还存在问题。回顾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我们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中国民办本科教育的质量如何?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是什么?学生、家长和雇主如何评价私立大学?最近,中国第一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发布,清晰、全面、客观地展现了民办本科教育发展的成就和不足。
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改善办学条件的两个渠道
由于几乎不依赖*财政投入,民办本科院校的平均收入只有10900元,远低于新建本科院校的14500元。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立大学学生人均教学支出为3597.9元,明显高于新建公立大学的3297.8元。民办高校平均日常教学经费为3026.9万元,明显高于新建公办高校的2473.8万元。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上投入427.4万元,也高于新建公办高校的409.9万元。这种“一低三高”充分体现了民办高校对办学质量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对民办本科院校投资的不断增加,民办本科院校的整体办学条件迎来了一轮专业建设、发展和完善,具体表现在普通学生教学管理空间、普通学生教学科研设备、普通学生藏书面积明显增加,师资队伍学术结构明显改善,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逐步形成,双师型教师开始形成。统计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民办本科院校的平均教学和管理面积从14.4平方米增加到15.3平方米,平均教学和科研设备从4863.3元增加到5760.3元,平均藏书从77.0本增加到82.9本,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比例从47.8%增加到62.7%。2015年,35岁以下专职教师的比例从55.9%下降到51.8%,36-55岁专职教师的比例从29.7%上升到35.0%,双师型专职教师的比例从20.0%上升到22.2%。
与此同时,民办本科院校仍面临着经费总量低、渠道单一、设施不足等现实问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民办高校开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民办本科院校在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明显低于新建的公办本科院校。尽管如此,民办高校仍在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重视学生实践训练,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统计显示,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培训场所和实习场所承担的实验教学时数和实验教学人员数量普遍优于新建的公立大学。
学生满意+企业欢迎:对提高办学效果的双重认可
2016年,来自全国48所民办大学的21858名学生接受了一项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在学生学习效果、教学工作、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和服务、教学条件保障、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和相对满意的比例,下同)高达83.6%。其中,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以及师德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民办本科院校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丰富实践技能和扎实科学人文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雇主对私立本科院校的教学效果有最大的发言权。2016年4月19日至6月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了“民办本科院校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2166名用人单位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雇主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7.5%。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一些私立本科院校也主动对毕业生的雇主进行调查和访问。上海的一所大学对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达100%,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高度评价。
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
对接需求+适应需求+满足需求:实现稳定发展的三部曲
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表明,民办高等教育源于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源于适应社会需求,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扩展。社会需求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稳定的基础,也是民办高等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办学定位,以服务业为第一线,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民办本科教育从发展之初就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来满足需求:1/3的学院和大学应设在地方和城市,以改变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局面;将区域经济和产业环境特征融入办学特色,更好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应用研究服务;三分之一的专业将设在工程、经济和管理领域,以满足区域工业发展对能够在生产、管理和运营一线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试制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54所民办高校中,有47所明确关注所在地区两个以上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90%以上。在32所高校新增的专业中,超过一半的专业与当地需求高度吻合,占参与调查高校总数的61.5%。新增专业1361个,其中917个非常适合本地需求,占新增专业总数的67.2%。新增专业最多的是“电子商务”和“软件工程”,这深刻反映了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的产业趋势和软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民办本科院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就业市场上广受青睐。从就业数量来看,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3%以上。从就业质量的角度,通过对2015年113所民办本科院校公布的学校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102所院校的用人单位满意度在85%以上。可见,民办本科院校“对接-适应-满足”社会需求策略的有效性已经初步显现。
输出导向+能力导向+学习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三重奏
在民办本科教育发展的初期,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低年级版本的学院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学习的基础和社会需求。“十二五”期间,一批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参与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资质评估,逐步加深了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他们实现了从“投入导向”到“产出导向”、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以及从“教学导向”到“学习导向”的三大转变。
培训计划已改为“以产出为导向”。根据相应的专业岗位能力进行了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和考试模式改革。根据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服务流程,开发设计了综合培训课程。80%的民办本科院校将职业资格的获取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毕业要求,毕业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培训模式已经转变为“能力导向”。凭借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地方*和地方产业企业的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得到了更好的实施。
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私立本科院校的基础是国家本科院校的最后一级。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量民办本科院校通过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一些民办本科院校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把创建学习型“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并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学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清晰的标准+建立规章制度+持续改进:质量保证的三条主线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命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质量标准是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的基础。民办高校非常重视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他们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标准不能照搬精英高等教育的学术质量标准。相反,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专业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丰富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为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客观依据。
私立本科院校通常将质量保证纳入学校发展计划,并将其分为二级教学单元。他们建立了一个领导参加讲座和巡逻的系统。许多学校还建立了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民办高校积极完善质量保证组织,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体系,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教学质量的正常监控,完善信息反馈和改进机制,构建学校教学状况数据平台,建立系统、科学、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除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外,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民办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外部质量保证手段。“合格评定”作为民办本科教育质量保证和提升的“领航者”和“助推器”,为民办本科教育确立了“地方性和应用性”的合理定位,有效促进了民办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民办本科院校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的数据发布年度本科质量报告,接受*和社会监督,极大地提高了民办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促进了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截至2015年11月,96.5%的民办本科院校完成了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
富有成效的质量和内涵的建设总是在进行中。
民办本科教育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报告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重点、学生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质量和内涵建设一直在进行中。
办学重点存在四大突出矛盾。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四大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即学生素质惯性膨胀下降、追求社会热点而忽视内涵建设、教师年轻化、缺乏领导任务、渴望生存发展、缺乏系统规划。
学生能力发展有四个不平衡。民办本科院校发展中仍存在四个不平衡问题,即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层次高但难以实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大但不配套、教师实践教学意识强但能力弱、合作教育形式多样但不够深入。
师资队伍建设“四少四多”。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在整体规模上师生比例高、师资短缺,而且结构性矛盾突出,明显表现出“四少四多”的特点。首先,专职教师越来越少,外部教师越来越多。第二,高学位教师太少,非学位教师太多。第三,职称高的教师越来越少,没有职称的教师越来越多。第四,中年*越来越少,年轻教师越来越多。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四大不足。民办本科院校还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机构、人员、监督和持续改进。民办本科院校仍需加强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加强院系质量监控的主动性,加强质量监控结果的利用。质量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机会有待改善。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为了促进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进一步稳步推进。民办本科教育作为增加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得到了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法律政策文件,准确地为民办本科教育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民办本科教育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坚持市场导向和特色办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问责和激励机制,抓好教学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再接再厉,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