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牧场到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跨越
河口三角洲和淤泥质滩涂将是建设沿海生态农场的首选。这张照片是黄河三角洲的遥感图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照片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先后批准建立42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了区域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综合开发,促进了海洋渔业产业升级。
日前,农业部发布了《国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5)》草案,分析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它明确表示,“到2025年,中国沿海地区将建成120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同时,发布了全国海洋牧场示范区规划建设布局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海洋牧场已经初具规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杨洪生说。
在适当的时候,海洋牧场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洋牧场是一个人工渔场,以海洋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在某一海域创造健康的生态系统,并科学地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海洋牧场是应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手段之一。能有效控制海域氮磷含量,防止赤潮等生态灾害的发生。能有效调节和修复水质和底质。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常态,供应方面的结构性改革要求海洋渔业向绿色、低碳、安全、优质方向发展。海洋牧场是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的*一号文件把重点放在海洋牧场建设上,明确要求“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和“加强海洋牧场的科技研究和开发”。
早在2015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就视察了山东莱州的海洋牧场。他关注中国近海渔业的承载能力、渔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等民生问题,明确提出应从战略高度评价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中国近海能发展水产养殖吗?能提高多少?在哪里?如何提高?
根据要求,中国科学院立即组织相关海洋科研单位,以中科院副院长院士、原国家基金委主任、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陈院士为首,联合农业部、海洋局、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海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专家组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中国近海生物生产力评估及其可持续利用——中国海洋渔业的困难与对策》的咨询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持。通过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和研究,创新近海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评估模型,综合评估近海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渔业资源潜力,准确估算中国近海年渔业产量和变化趋势,支持中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海洋农业迫切需要第三次飞跃,向工程化、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迈进。通过实施近海栖息地恢复、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注重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开创海洋农业新模式。”杨宏声说道。
回顾海洋牧场的建设过程
7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进行对虾增殖放流,8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增殖放流。自200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纲要》以来,全国沿海各省市相继采取行动,积极组织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活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建立了一系列海洋牧场,主要包括人工鱼礁、海藻和海草的增殖、海参和鲍鱼的增殖以及鱼、虾、蟹和头足类的增殖。
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已初具规模,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到目前为止,国家已投资49.8亿元建设海洋牧场、42个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和233个地方海洋牧场,覆盖海域852.6平方公里,鱼礁6094万立方米。
据测算,建成后的海洋牧场年直接经济效益319.2亿元,生态效益603.5亿元,年固碳19.4万吨,减少氮16844吨,减少磷16844吨。
与此同时,据统计,通过将海上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和休闲海上捕鱼相结合,每年可接纳1600多万游客。在我国许多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六大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沿海地区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海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起点。
目前,海洋牧场建设亟待优化。
然而,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缺乏严重延误了对草场建设规划布局的支持。很大一部分建设仍然是为了增殖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海产食品,而对生态恢复的考虑相对较少。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关键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难以保证海洋牧场的安全生产。
杨洪生指出,在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实践中,海洋牧场的含义过于宽泛。“放入人工鱼礁、增殖和释放,甚至是网箱养殖,往往只是简单地等同于建设海洋牧场。近海农业和海洋牧场建设的概念混淆不清,导致海洋牧场在我国广泛开花。”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缺乏科学设计和布局的情况下,人工鱼礁主要由岩石礁、小构件礁和旧渔船组成。鱼类的繁殖和释放也缺乏足够的监测和评估。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和评价技术难以有效推广应用。
《国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指出,虽然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由于各地区对海洋牧场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全国海洋牧场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加之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导致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持续发挥,严重影响海洋牧场的实际效果。
此外,随着海洋的日益发展,工业用海、填海造地、航运码头等占据了海洋牧场的发展空间,海洋牧场的建设往往需要为各种开发项目让路。建设和管理*不健全,科技支撑滞后于发展需要。这些因素也影响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
除了少数涉及海草床和海藻农场恢复的案例,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盲目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海洋牧场在提供生态走廊、保护野生种群、调节流场和物质运输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对此,杨洪生警告称,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追求大量单一物种的增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它会导致高产但不会带来好收成,更重要的是,它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海洋牧场建设实践中,必须重视“生态优先”的理念。此外,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在增殖种群和野生种群之间存在生殖交流,那么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可能会受到增殖种群的负面影响。
在杨宏生的概念中,海洋牧场按建设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类型。
初级海洋牧场主要生产海产品,有2-3种增殖种和2级营养级结构。幼虫需要在一个单一的收获周期中补充。
中级海洋牧场主要以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为基础,有3-5种增殖物种,2-3级营养结构,超过2个收获周期需要更换幼苗,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海产品加工能力和海产品质量和安全可追溯系统。
先进的海洋牧场具有环保、资源保护、休闲渔业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增殖种有5种以上,营养结构水平达到3级以上。牧场的主要生物资源是自然补充的。拥有原始的种子场,完善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海产品深加工能力,海产品整个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未来,陆地和海洋将合作建设沿海生态农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在资源环境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以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
杨洪生指出,要通过陆海合作,推进新型沿海生态农场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场和浅海生态农场“三通”建设,实现从“海洋农场”向“沿海生态农场”的新跨越。
杨洪生解释说,“海岸生态农场”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在陆地和海洋上建设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场和浅海生态农场为一体,创造健康的海岸生态系统,形成三个领域互联互通、三个产业融合的海岸保护利用新模式。
海岸带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是海陆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的区域,已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带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区。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其陆海生态联系受到了严重破坏。超过50%的沿海湿地已经消失。典型的沿海栖息地正在或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面临巨大压力。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传统农牧业的发展。
目前,相对独立的盐碱地农林渔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海陆互联互通的影响机制和控制途径,采用新设施和新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滨海生态农场模式,因地制宜开发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场和浅海生态农场的新设施、研发和新技术集成应用,开发现代滨海生态农场的环境保护和预警预报平台。 建设海陆联动的现代滨海生态农场,构建海岸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新模式。
盐碱地生态农场将为滩涂生态农场提供优质饲料和其他物资,滩涂生态农场将为浅海生态农场提供健康种苗和其他支持,浅海生态农场将为盐碱地生态农场和滩涂生态农场提供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支持。通过这三个领域的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充分体现,从而构建一个集生态农牧业、集约化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生态经济模式。
杨洪生指出,沿海生态农场建设必须强调“与自然共建”,突出海陆联动,实现地方区域发展,在保护整体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体现沿海生态农场的科学、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对此,杨宏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首先,构建海岸带保护利用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二是完善沿海生态农场建设标准和标准体系。第三,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沿海生态农牧产业体系。第四,创新沿海生态农场管理*。他强调,沿海生态农场建设的概念是及时的,并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建设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必将引领和支撑沿海生态农场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猩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