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院士讲党课侧记:搞科学研究需要扎根
■我们的记者陈欢欢
“平湖清静,河水浑浊,书屋半新。屋檐前的竹子上,腊梅经过防腐处理,鲜花和信件都在早春时节。为了恢复、研究和教学,几代师生努力培养,为中国物理学扎根。超导祝贺高温。”
这是“两颗炸弹一颗星”袁勋彭焕武1987年写的一句话。它仍然悬挂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的办公室里。
彭焕武回国前已经是爱尔兰科学院的成员了。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回到中国。彭焕武的回答是“没有理由回到中国”。"我们现在知道他回到中国是为了在中国物理学中扎根."7月19日,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爱国主义与奉献为时代先锋”主题活动上如是说。
在这次活动中,赵忠贤还列举了钱三强、华、张宗遂、黄昆、周、洪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上了生动的党课。他说:“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治学精神和修养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1956年,中国提出“走向科学”。这对刚刚进入高中的赵忠贤影响很大。1959年,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那时,学习科学和工程是年轻人的“时尚”。开学后不久,赵忠贤和他的同学在大操场上听了“两颗炸弹一颗星”的袁勋钱三强谈论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那时,我觉得去中国科技大学不仅是对科学的热爱,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赵忠贤回忆道。
他还说,黄坤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黄先生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讲话中说,科学研究要以创新为中心,要做到“三会”,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模式或方法,善于作出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结论。最重要的是善于抓住机会,发现并提出问题。黄先生认为,大多数开拓性的研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和深刻,关键是要确定少而精的目标。
多年来,在学习和实践中,赵忠贤不断领悟这些前辈的精髓。他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扎根。只有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才能带来知识的升华,才能使人们抓住机遇,积累财富和财富。
赵忠贤探索高温超导体已经40年了。他说,板凳并不总是冷的,虽然在研究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但越来越感兴趣,“你上瘾了,你会很愿意去做的。与此同时,工作中的新进展也令人鼓舞。”
一个年轻人问赵忠贤,“洪专”是什么意思。赵忠贤说,“红”意味着好的思维,“专业”意味着高的专业水平。陈毅元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飞行员有一个很高的飞行高度,然后飞机就飞了。这是不可能的。另一名飞行员头脑特别好,但水平很差,当他上去时被打倒了。这也不好。飞行员必须能够驾驶飞机,击落敌机,这是“红色和专家”。赵忠贤鼓励年轻人增强内心信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被老红军的精神和老一代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所鼓舞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赢得任何奖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仅实现了两弹一星,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我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我非常高兴我为此做出了贡献。”赵忠贤说道。
关于选择探索高温超导体的原因,赵忠贤说,首先,这是科学技术的前沿,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其次,一旦成功,它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同时,在探索过程中,它还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他强调,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是需求:一是国家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两者都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服务。
“话题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不要急于获得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设定一个长期目标。”赵忠贤说,“我认为现在的条件很好。关键是要安定下来,做些事情。”
“现在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科技人员和这么多团队。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团队需要10到20年来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核心技术问题。可以吗?”赵忠贤说,只要每个人都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做事情,而不是赶上“潮流”,做同样性质的事情,时间短,速度快,急功近利,中国的科学技术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中国科学新闻(2018-07-23,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