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中国青年报:难道理科生更聪明?

科普小知识2021-12-11 03:46:07
...

视觉中国

在“中国诗歌大会”(第二季)上,参赛选手陈更是雄辩滔滔,充满诗情画意。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普通力学和基础力学的博士生。同样,在这个项目中也有很多理科学生被提升为冠军:河南科技大学大三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谢海恒,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薛。在另一个项目“超级大脑”中,清华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王宇航在辨别力和记忆力方面表现出色,但输给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另一名毕业生。

理科学生“攻击”文科学生的故事很多:因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星云奖”的刘是电厂工程师;丁西林生于1893年,在英国学习,学习物理和数学,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剧作家,并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大师”。

记忆、写小说和背诗被认为是文科学生擅长的领域,但是几个理科学生总是跑出来赢得第一名,这使人们奇怪为什么文科学生的领地经常被理科学生占据。为此,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和中学教师,以解决这一难题。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并不同步。

北京大学高级心理学教授沈正说,记忆有两种类型:短期记忆,也叫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另一种是语言不能表达的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陈述性记忆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前者是对连续和视觉事件的记忆,而后者是对知识、概念和定义的记忆,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记忆系统的不同记忆过程和大脑功能回路是不同的。情境记忆是由大脑的内侧颞叶和海马控制的,而语义记忆分布在大脑的许多部分,这取决于知识的类型。沈正说,“当我们说一个人擅长科学时,我们通常会说他有很强的语义记忆。”

像“超级大脑”和“一站到底”这样的程序实际上是测试玩家的语义记忆,这与记忆能力有关,与艺术和科学无关。沈正说:“任何研究都是基于记忆的。文科和理科需要记忆。如果我们必须说文科理科学生的记忆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更高的识别、识别和记忆准确性。”

沈正说,具有强烈情景记忆的人往往能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他们可能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杰出的表现,但这只是总体概率,肯定存在个体差异。“对学生来说,对艺术和科学的选择不一定取决于他们大脑中哪个记忆占主导地位。人非常复杂。人生道路的选择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学因素。小说家生来就没有强烈的情景记忆,但也可能受到家庭和学校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来自沈正的好消息是,像达芬奇这样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的天才并不是特例,因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并不相互排斥。另一个好消息是,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都可以通过习得性学习和训练得到增强。

友好提醒:2008年至201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证明,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

聪明的孩子学习科学?这是高考制度的选择

沈正回忆说,他在大学时,杰出的人才通常选择科学科目,并感到“他们不怕学好数学、物理和化学,并周游世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聪明的孩子纷纷涌向经济和法律部门,这表明社会因素对人们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上海一位特殊的语文老师于党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访时表示:“部分科目只是少数现象,大多数人的智商和情商仍呈正态分布。中学文科和理科的划分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高考的需要。"

于党旭说,以上海为例,相当一部分高考录取名额是给理科学生的。学习科学是“更有可能”上大学的选择。反映在中学,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科学。“不是理科学生聪明,而是选择理科的学生天生就更优秀。无论是记忆能力、反应能力还是现场判断能力,整体素质都比较高。”

在著名教育家熊丙奇看来,选择文科和理科的最大外部因素是高考。“在全国重点高中,文科班的比例大约是1:3,因为大学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比例是1:3。这是适应现有高考制度的选择。”熊丙奇说,“如果增长环境、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有一天发生变化,他们的选择很可能会改变。”

于党旭表示,现在上海的高考已经实行了“3+3”,即除了语言和数字以外的三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和化学”三门课程,打破了文科和理科的界限。这样的高考制度使学生的选择更加理性。

但是,于党旭认为,中学阶段的课程只是基础,不会给人的人文素质和理性思维带来特别大的转变。在大学阶段,只有在学生接受了专业训练之后,科目的差异才能改变思维方式。

“文科素养,比如理解一部文学作品,需要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帮助,这不仅仅是智商的问题。江洋说的一句话特别有道理,“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认为不读书就理解生活是不够的。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如果我不懂生活,我就不能读书。就像学习中文一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是不懂它。当我长大后,我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这一点。”余党旭说道。

艺术学生不能做理科学生的工作?

熊丙奇说:“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都有一个标签式的评价,认为文科学生应该擅长什么,理科学生应该擅长什么,套用一个模式,这实际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注重学生自身的能力和修养。如果你告诉一个学科技的学生你只能这么做,他可能学不到很多东西。"

自上海、浙江实施自主选课“新高考”以来,许多问题得到了改善。例如,一些学生以前有很好的历史和物理,但是他们必须放弃历史才能进入科学专业。“新高考”后,熊丙奇发现许多学生选择了文科加理科,或者文科加理科。

"当教育给学生一个选择时,它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熊丙奇说,现在有些大学独立招生,文科学生也可以申请理科专业,理科学生也可以申请文科专业,还有很多文科和理科专业可以同时申请。许多公司在招聘时不再强调专业,而是强调能力。

有人说理科学生可以写小说,但是文科学生不能编程,文科学生不能做理科学生的工作?熊丙奇认为,这与人们的知识结构有关。一般来说,科学和技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科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

在许多专业领域,文科学生也可以进入。熊丙奇举了一个例子:IBM曾经招聘了一名戏剧专业的毕业生,后来他成为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文科转向理工科,需要投资技术学习;同样,当从科学和工程转向文科时,也必须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熊丙奇说,“理科学生在诸如“中国诗歌大会”这样的艺术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也证实了我们需要摆脱二分法。淡化身份,关注能力,从学术社会走向能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