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科普小知识2022-07-20 23:48:31
...

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第三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开幕式(韩阳梅摄)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院士专家组指导学员采集林下有机三七(韩阳梅摄)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李天来院士演讲(韩阳梅摄)“1050元,成交!”主持人鸣锣宣布竞标结束。

最近,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举行了一场特别比赛。比赛是为了在大塘子村的林下有机三七示范基地挖掘三年多的新鲜三七产品。企业代表竞相争取高价。当他们争夺每公斤1050元(相当于每公斤干货8400元)时,林下三七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赶紧按下了“暂停键”。

“价格很高。事实上,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比赛看到社区对林下三七的认可。这似乎仍然相对可以接受。”三年前,朱有勇团队在澜沧教当地村民手工种植第一批林下三七幼苗。现在增长令人欣慰,朱有勇也松了口气。

经过生产试验,该示范基地约2.5亩,可生产约100公斤干三七。在当地人的眼里,山上盛开的37朵花是他们的“奇葩”。

“对症”扶贫,变资源为金融资源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县。

2015年,包括朱有勇在内的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来到澜沧进行“精确咨询”。经过他们的调查,他们发现这个地区幅员辽阔,森林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生态优势。“这个地方不应该穷。”

根据市场和当地情况,朱有勇在澜沧掀起了致富的“第一把火”,即以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过去,澜沧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竞争力弱。朱有勇认为,“创新是科技扶贫的必要条件,创新必须有特色,特色必须有产业。”中国工程院结合团队的科研成果和当地优势资源,重点培育本地区三大特色产业,即林下有机三七、冬种马铃薯和冬种蔬菜。

本次竞赛中的林下有机三七是基于当地丰富的思茅松森林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与生境耦合的原则的林下三七的关键技术体系。该系统实现了“不使用一滴化学农药或化肥”的全过程种植,不仅使中草药材回归山林,而且获得药效强、品质优的三七。同时,也解决了三七连作无地可种的困境,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经济效益。

“在三七的林下从来没有任何人类。这一次的结果比我们预期的要好。”示范基地的具体实施者、澜沧鹏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磊激动地说。彭雷来自澜沧县。在朱有勇到来之前,他的公司成立才一年,种植的重楼和白芨损失严重。*弥合分歧后,他会见了朱有勇。从最初的2亩和5亩试种到目前的200亩示范,彭磊已经尝到了科技力量的甜头。

彭雷不是唯一一个。澜沧林区三七形成了以院士和专家团队为技术指导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并逐步形成规模。截至2018年底,澜沧已有9家企业开始播种育苗。2019年计划种植6280亩,10000亩。

林下有机三七产业的创新模式推动全村农民走上小康生活的快车道,“除了林地租金和田间管理的劳动力成本,村民将获得公司收入的15%,许多人脱贫。”彭雷说。

创办“院士班”助力扶贫致富

先帮助穷人,再帮助聪明人。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直通车地区”,澜沧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3年,人口素质贫困是制约澜沧发展的“贫困之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是国内第一位为农民办班的院士。

同日,竞赛还举行了第三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扶贫班”开幕式。澜沧县各村600名村民身着迷彩服,聚集在朱塘镇蒿枝坝。在接下来的100天里,他们将进入10个班,包括“冬种马铃薯班”、“冬种蔬菜班”、“林下三七种植班”和“茶叶种植与加工班”。他们将跟随学者和专家深入田野和畜牧场,并在从开垦、种植、挖掘和收获的整个过程中接受手拉手的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天来第四次来澜沧。同一天,在一个农舍搭建的棚子下,他给近100名学生上了一堂番茄种植技术的“第一课”。“我在农村出生和长大。我去了一所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我自己也是个农民。”开始上课时,李天来的话立刻让他离学生们更近了。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舞台上”的学生李天来充满激情地说,“台下”的学生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而一些坐不到前排座位的学生则躺在棚外的围栏边上听课。

院士,学生在课堂上能理解吗?“我们讲的是非常流行的科学,主要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各个环节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李天来告诉《中国科学》,“通过技能培训课程帮助穷人是一项长期战略。如果村民们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他们就不会再回到贫困之中。”

中国工程院的五名院士也上了第一课。“我们希望我们不仅能摆脱贫困,还能在这里致富,这最终取决于当地的自我发展。必须教会农民致富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培养当地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朱有勇说。

澜沧县林雪乡潘楠村的魏是第三届冬季马铃薯种植班的学生,他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没有人种植马铃薯。听完课,我学到了一些知识。我想学习更多的技能,回去种土豆。我希望我们也能像大唐祥子一样走上繁荣之路。”

“星星之火,燎原”,在过去的两次“院士和专家技能扶贫班”中,共培训了840名学生。彭雷是第一个学生。他的许多同学都成了老板和富有的领导者。这些老学生把他们致富的技能和思想带回了家乡,并通过科技的力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教育改革

“由于教育的发展,现在每个县都有中等职业学校,但由于重复设置专业,它们仍然处于不景气状态。”朱有勇承认,教育扶贫必须以“一县一业”原则为基础,建立地方产业需要的专业,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

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在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必须培训技术工人和专业农民,促进就业和创业的一体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组制定了“1+N”具体措施,通过职业教育帮助澜沧贫困地区。澜沧县职业高中招收了三年制“院士专家指导班”。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一种全新的半公立、半学习、半创业的培养模式。中国工程院和云南农业大学等院士专家早已在澜沧扎根,分享食物、住所和劳动。

另外,澜沧还将建立林下三七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通过林下三七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和市场化,带动全县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现在,拉祜族已经在全世界歌唱:“澜沧江边长满了山艾,林下长满了草药,生态有机花卉有37种。每个人看到它们时都会称赞它们。在澜沧江的岸边,冬天的红薯风景如画。它的根很深,叶子很茂盛,头很大。每个家庭都有丰富的鲜花。”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惠川在澜沧扎根四年,目睹了村庄面貌和村民思想的巨大变化。他深刻认识到村民们迫切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开放的市场经济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条件。“但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刚刚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