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应建什么样的国家公园?

科普小知识2022-07-21 09:13:31
...

中国应建什么样的国家公园?

青海省天峻县苏里乡的三只雪豹。周富良的供给图

“又见到雪豹了!”这对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天骏*的工作人员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他们看到六只雪豹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连续移动了三个月。虽然天峻县位于祁连山,但雪豹在过去几年里从未被直接见过。在过去的两年里,即使是红外摄像机也只能捕捉雪豹的图像。

雪豹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其频繁出现并非偶然。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天峻县的草食动物明显增多,雪豹“光顾”更加频繁,这让天峻*的工作人员更加确信建设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月19日至20日,由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主办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总书记发来了贺信。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和集思广益,为共同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贡献。

“基本完成了顶层设计”

雪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之一。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雪豹生活的地方,食物链通常是植物-食草动物-雪豹。

今年7月,天峻县森林警察接到通知,天峻县出现了三只成年雪豹。早在5月份,天骏分公司技术员周富良就在天骏县苏里乡看到一只成年雌豹带着两只年幼的雪豹在移动。“这是第一次用肉眼看到它”。他告诉《中国科学》。

天峻县林业站站长杨海刚告诉记者,自2017年5月雪豹监测开始以来,他们已经获得了大量雪豹、猞猁、豺、沙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图像。监测结果表明,位于青海省祁连山西端的苏里乡有大面积的雪豹连续栖息地。

祁连山国家公园周边的生态状况不仅显示出良好的迹象,其他9个试点国家公园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论坛上表示,试点国家公园先后开展了资源背景调查、工矿企业撤并等工作,加强了巡逻执法、生态保护与恢复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生态状况逐步改善。

“保护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产。”这是我国实施国家公园制度试点的初衷。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系”;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方案》,并在青海等省市选择10个试点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系试点工作。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第一个试点地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园公共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前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乔纳斯·贾维斯认为,试点地区完全符合国家公园规划标准。其中,他和评估小组的其他成员对保护的优先性、管理机构的统一性、生态恢复的实施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印象深刻。

张建龙表示,国家公园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相关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和报批中。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类型是关键

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是由各个部门建立的。截至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11800个,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保护区、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以及正在试点的国家公园。

然而,尽管各种保护区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重叠、碎片和孤岛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生态保护的整体绩效。

如何区分国家公园和各种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俊华等发现,该国家公园在地理空间上与现有自然保护区重叠,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国家公园不包括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喜欢的环境条件。

“目前,系统试点地区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环境保护类型不全、保护区域不连续等。”胡俊华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的目标定位,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加强该地区野生动物的生态研究,进行长期监测,掌握环境变化对物种分布和种群动态的影响,这有助于实现该地区物种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生存,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今年6月,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类型。

随后,在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系试点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共同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省林业厅副厅长王恩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正在对各个保护区进行综合评估。

基于中国的现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济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应把握整体建设、主体功能、主体地位和空间控制四个关键词。以空间控制为例,他认为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目的之一是将耕地的使用控制扩展到生态系统的空间控制,但不能简单地应用耕地的使用控制。后一个概念更加丰富,需要仔细研究和积累经验。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将试行国家公园系统,并将建立一些国家公园。到2025年,完善国家公园体系,完成自然保护区的整合、融合和优化。到2035年,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将全面建立。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副所长范洁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他们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研究和科学规划,科学揭示自然生态分异演化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进行规划;二是从战略高度协调设计,有机统一自然与人文生态价值的传承,优化土地空间格局。第三,大规模的景观美化和大规模的人口短缺是选择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第四是计算合理的容量;五是充分考虑民生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把国家公园建设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六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建立严格生态保护、富民富民、山、河、林、田、湖、草恢复的良性循环机制。

座谈会上,西北农林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何德贵和他的团队正在调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地区的“两委+村”工作模式。2018年7月,为积极动员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探索建立了“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韩强表示,在抓好首批9个试点村“两委+村”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公园新增6个试点村,进一步扩大“两委+村”的覆盖面,加快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何德贵认为,这种工作模式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了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了国家公园生态管理和保护的力度,有效地树立了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彭在论坛上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制度环境,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一般国际法和社会共识。我们不能把改革进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中国特色,而拒绝改革或敷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