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热议转基因:站在战略高度权衡利弊
■我们的记者张巧玲
最近,湖南的“黄金大米”和老鼠在法国吃转基因玉米的实验再次将转基因推到了前沿。在两院院士石长旭的倡议下,两院资深院士协会组织了一次转基因作物论坛,并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讨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产业化问题。那么,院士和专家对转基因到底有什么看法?
为了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嘉阳表示,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增加2亿多,粮食总需求将达到7亿多吨,单产需要增加40%以上。然而,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如频繁的自然灾害、贫瘠的土壤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可耕地不断减少,使我们依靠农业生物技术来确保未来16亿人的粮食安全。
李嘉阳认为,尽管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存在一些争议,但中国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借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迅速突破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发达国家的“科技威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升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
石长旭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解决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权衡转基因问题。
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九年保持高水平,依靠的是更少的灾害、改良的品种、增加的肥料用量和加强的田间管理。然而,这些潜力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应该是最成熟的。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的推广并不活跃,但转基因食品的进口是允许的,导致大量外汇外流。至于转基因作物影响后代的问题,这是猜测,很难确定。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应该加快。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馥宇认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大势所趋,不能回避转基因作物问题。关键是要全面权衡利弊。
这是食品安全问题吗?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社会争议主要集中在它们的安全性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转基因作物不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指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但转基因作物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们认为转基因不安全、不敢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转基因技术。”陈君石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基于科学的。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评价涵盖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发布的《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评价指南》的所有内容。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损害。"陈君石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认为,转基因育种技术本身就是常规技术的延伸、发展和新突破。转基因技术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天然杂交障碍,扩大了可用基因的范围。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长期影响已经付诸实践。例如,美国市场上有3000多种转基因食品,包括婴儿食品,有2亿人食用它们,转基因加工食品已经食用了16年。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类实验。目前,还没有发现转基因安全事故。
郑哲民院士认为,关键在于建立严格的制度监督,科学界有责任建立这一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操作程序、检查和控制,人们才能安全进食。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认为,农业生物技术应该得到发展,但与食品有关的问题仍然需要认真管理,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
工业发展应该加快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所长黄大芳认为,除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也在医学、生物制造和生命科学领域展开。如果对转基因的理解不清楚,将会影响整个生物产业的发展。
黄大方认为,全球农业生物育种和产业化已进入战略机遇期。中国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已有20多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基因的核心技术。我国在棉花、水稻和玉米转基因应用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然而,目前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前景并不乐观。例如,在成功开发抗虫棉10多年后,中国的转基因育种再次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外国公司一直依赖技术和经济优势,试图控制中国的农作物和种子市场。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增长迅速,转基因玉米的进口也在逐渐增加。然而,中国的转基因作物不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黄大芳建议中国应积极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例如,玉米是当前种业的重要支柱和尖端技术的制高点,其转基因可作为近期工业化的突破口。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场争论,加强转基因生物的科学传播。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振泽表示,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1.6亿公顷。2011年,29个国家正式批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10个国家的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1996年至2011年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2.5亿公顷。转基因作物主要在它们所在的国家食用。
“发展转基因作物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我国能够顺利实现工业化,种植自己开发的转基因作物。”朱桢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2-12-17,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