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回顾
5月18日,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举行欢迎仪式,欢迎“向阳红01”号完成中国首个全球海洋综合科研任务。同一天,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研究船“向阳红01”成功完成中国首个全球海洋综合研究任务,返回青岛母港。这次航行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新华社记者李子恒
新华社青岛5月18日电:跨越三大洋追求“深蓝梦想”——中国首届全球海洋综合科学研究综述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263昼夜的战斗,38600海里的深蓝...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研船“向阳红01”成功完成中国首个全球海洋综合科研任务,18日返回青岛母港。183名探险队员六次飞越三大洋,登上南极,部署“白龙”浮标,捕捉中国最大的块状硫化物,发现富含稀土的沉积区,首次发现南极海底热液和冷泉共存,并撰写了许多中国海洋探险的新记录。
印度洋:部署“白龙”浮标观察深海
时间指示器设置回2017年9月8日。
经过10天的航行,“向阳红01”号抵达环球航行的第一个作业点,并在印度洋东南部部署了一个7000米的深海气候观测系统——“白龙”号浮标。
当时,印度洋季风盛行,有强风、巨浪和强大的洋流。现场风力达到6级,波高接近3米,这是可分配条件的极限。探险队花了7个多小时才成功地将“白龙”号浮标部署到印度洋的指定地点。
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黄木表示,“白龙”浮标不仅可以观测海面温度、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降雨、长波和短波辐射等大气因素,还可以利用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实时采集海面至深海温度、盐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参数。
据了解,白龙浮标采集的现场数据可以通过铱星卫星实时传输回岸上站,由系统实时处理,并与世界共享,从而在改善全球天气和气候预报方面发挥作用。
在第一段旅程中,探险队还对印度洋中部盆地地区的深海稀土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我国早期发现的稀土超富集区,进一步圈定了稀土超富集区的核心区,更准确地估算了中印度洋盆地勘探区的稀土资源潜力,使我国成为印度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
南大西洋:收获最大单体块状硫化物
2017年12月1日上午,记者登上了南大西洋的“向阳红01”号船。突然间,寂静的后甲板沸腾了!
原来,科学研究小组用电视抓拍到了一个巨大的硫化物,但是它有多大呢?每个人都期待着它!2000米,1000米,500米...电视抓斗从海上跃起,掀起了巨大的水流...
抓斗打开时,甲板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红棕色块状硫化物。测量后,硫化物样品的单重约为3吨。"这是从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中收集到的最大的单一块状硫化物."第二、三航段首席科学家李传顺告诉记者。
在第二和第三段,在南大西洋进行了热液硫化物调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探险队员完成了35公里和3357公里的多波束测线、46公里和300公里的海底视频综合拖测线、6万多张高清海底照片、62个电视抓拍地质采样站、3个深海岩心钻机和20多吨深海地质样品。
南极:发现“冷热”共存的奇怪现象
2017年12月30日,“向阳红01”号开始了为期46天的环球航行和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第四站。这也是向阳红01号自交付以来首次挑战南极冰。
在南极海域,科学考察队完成了15个站的箱式采样和8个站的柱状采样,并收集了热液活动和冷泉活动的产物。
这两个样品相距仅200米,位于同一地质结构中,这表明存在一个热液和冷泉共存的系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环球航行负责人李铁刚说:“过去,人们认为冷泉有多种遗传类型,如生物和热力原因。这项调查的结果为海底冷泉的热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热液泉和冷泉是近年来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因为热液泉和冷泉地区不仅有非常特殊的能量生态系统,颠覆了人们“万物依赖太阳生长”的认识,而且资源丰富。热液堆积形成的“黑烟囱”包括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冷泉的产品之一是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然而,人类以前从未发现过温泉和冷泉共存的现象。
在南极航段,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发现了微塑料,将中国的南极考察从传统的西经45度扩展到西经37度海域,并在南极鲍威尔海成功部署了两套深水潜水器,开创了中国利用潜水器长期观测南极大西洋段海洋环境的历史。
东南太平洋: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矿床
重力柱收集柱状沉积物,箱式取样器收集海底表层泥浆...“向阳红01”号船在第五、六航段的太平洋上一路停靠,逐站进行海洋地质调查,采集深海沉积物。
通过对各种数据的综合分析,探险队最初在东南太平洋划分了一个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含稀土的沉积区。“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该海域发现大量富含稀土的矿床,这也使中国成为东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水平最高的国家。”环球航行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史学发说。
在第五次和第六次飞行中,科学研究小组还首次使用浮游生物录像机(VPR)高清全息摄影技术收集海域浮游生物信息。国内水下滑翔机的部署和回收已经成功完成。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国产水下滑翔机进行海洋湍流调查。
上一篇:屠呦呦学弟学妹为其作画 萌意十足
下一篇:《自然》推出2014年度回顾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