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院士林皋:“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林浩最近的一张照片
上午10点,当记者走进大连理工大学林浩院士的办公室时,他已经忙碌了一个多小时。90岁的林浩每天都要出差、开会、批改论文和在办公室工作。不久前,他还应邀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土木工程与仿真技术学术会议,在会上他和他的团队以极大的精力和精力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作了题为“壳体结构力学分析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法”的学术报告。
为了节省吃饭的时间,林浩坚持带食物上班已经20多年了,只是在中午加热。他的办公室有一张单人床。当他困的时候,他会在上面打个盹,然后起床去工作。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不知疲倦地忙碌时,林浩说:“中国是一个大坝建设大国,但它还不是一个大坝建设大国。核电和水利工程仍然使用许多外国规范。我总是在想我应该做什么,还没有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还没有做好,所以我应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林浩为我国许多重大水利工程和核电站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它一直以不等待时间、不等待时间的态度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工作。
忠于使命
1951年,林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拿出年度毕业证书,他笑着说,实际上他的入学分数并不高,平均分数从大一和大二的70分到大三的80分,再到大四的90分,一直到全班第一。他说:“因为我从不放弃,我会尽可能地奋斗。我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卓越,从后面来。”在他将近7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一直都在这样练习他的第一颗心。
“我们最初的科学研究条件实际上非常差。只有在不利条件下改变条件,为变革创造条件,我们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提到曾经的科研经历,林浩相当感慨。1956年,中国第一座双曲拱坝在广东省流溪河上建成。采用洪峰泄洪方案可以节省大量工程投资。由于传统的坝顶溢流法对地基影响较大,上海设计院建议采用坝顶溢流法来保证大坝安全。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设计院走访了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由于这一实验在中国没有先例,难度如此之大,以至于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最后,设计院找到了大连理工大学。27岁的林浩(音译)在老院长曲伯川和著名力学专家钱凌希的支持下,肩负重任,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实验研究工作,坚持科研为国服务的理念。
今天,林浩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我们越来越穷了。我们经营工厂,选择材料,制造模型,独立设计和制造振动检测器和激励设备。我们从零开始,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克服许多困难。”一年多来,林浩带领一个团队成功地开发了橡胶模型材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机械振动台,并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拱坝振动试验。这一实验成功后,已在国际交流中多次使用。
穿着破旧的衣服开着一辆马车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多年来,林浩一直潜心于大坝抗震领域,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基础工作。
1958年,中国第一个土坝抗震试验和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纵向弯曲抗震稳定性试验按设计要求在云南伊犁河完成。
1978年,在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和匮乏的情况下,通过自主研发直接摄影方法,开辟了一条新路。对当时全国最高的拱坝——白山拱坝进行了抗震试验,获得了拱坝的前9阶正、反对称振动模态。这在当时对其他测试方法来说是不可能的。
同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找到了林浩。原因是丰满水库需要修建一条人防排水隧道,入口处需要进行水下岩塞爆破。林浩说:“丰满是一个100亿容量的大型项目。在大坝附近,进行了大量水下岩塞爆破。振动对大坝的影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吉林和哈尔滨两个城市以及第二松花江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1975年以来,设计院委托许多单位进行专项研究,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林浩受命面对危险,编制了动态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他多次前往大连和长春,最终成功通过了水电部的考试。1979年5月,该项目被成功爆破。
回顾过去的挫折,林浩仍然记得当时的想法:“爆破涉及安全问题,也涉及风险和责任。当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程序并计算结果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当任务来临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面对困难,解决问题。”1985年,林浩因其在丰满大坝抗岩塞爆破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改革开放后,林浩领导的团队先后负责了一批“65”、“75”、“85”、“95”国家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过艰苦的研究,对影响大坝地震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如大坝与水库水动力相互作用、大坝与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高坝地震应力精细分析等,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和方法。本着开拓精神,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工程建设中遇到的诸多科技难题得到解决,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被推向国际前沿。
20世纪80年代初,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中国迅速发展。同时,核电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性评估已经成为核电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984年,城乡建设部国家抗震办公室着手制定中国核电抗震规范。林浩自告奋勇加入了编写小组,并成为结构小组的组长。经过8年多的专家撰写、调查和修订,中国第一部核地震规范诞生于1992年。
与此同时,林浩的研究项目也从核电站外围建筑的抗震设计到核电站主体结构的设计。结合国家需要,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复杂不均匀介质地基上核电站的地震安全性研究,包括不良地质体、弱捕虏体等。为解决红岩河、田湾、防城港等复杂地基上核电站的地震适应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浩首次提出的“复杂地基地震适应性评价”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学会满足实际需求
提倡学以致用的林浩经常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让林浩很不舒服,紫坪铺水库大坝的安全更让他担心。“那时,它相当于在成都人的头上悬挂一大盆水。一旦大坝出现问题,那将是一场灾难。”尽管他已经79岁了,他仍然坚持要亲自去参观现场。在危机时刻,林浩认为“国家的需要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他六次赴震区参加大坝咨询,检查破坏程度,并对大坝的抗震能力、检测标准、加固措施等提出权威性意见。,以确保大坝的安全。
在他带着一个多孩子的教学生涯中,林浩培养了12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直到最近两年,他才离开他心爱的三英尺平台,但他仍然亲自带着他的医生,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逐字修改他的论文。林浩认为,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人钓鱼”他说:“我培训的学生不仅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还应该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纵观林浩的科研历程,这也是我国从一个筑坝大国向一个筑坝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他为国家服务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科学研究就像打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占领一座又一座山,不断征服更高的山。我们必须走向更高的高度。”虽然林浩已经90多岁了,但他的志向依然未变。
孔子说:“智者快乐,仁者长寿。”在采访中,林浩总是微笑着说话,这也是他的正常行为。听着他朴实无华的叙述,智者和仁慈者的形象逐渐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所理解,并成为一体。
上一篇:萧衍简介及代表作
下一篇:凤仙花叶子发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