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92.5%受访者认为泡沫学术有套取科研经费之嫌

科普小知识2022-07-25 11:17:02
...

92.5%受访者认为泡沫学术有套取科研经费之嫌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研究院的一名组长兼首席科学家表示,每年需要4个月的时间来完成项目申请,而科学研究的实时时间不应超过1/3。CFP供应图

目前,在学术研究中,有些人通过包装概念“节约工程”来考取课题,但最终却没有拿出有价值的成果,这不仅有拿科研经费的嫌疑,而且还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手机网络进行的一项调查(5911名参与者)显示,95.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学术泡沫”很严重。

“学术泡沫”是许多研究者面临的一种生存困境。

“学术泡沫”的原因是什么?民调显示,前三名是:行政权力主导学术研究(41.0%);学术不端,急功近利(22.9);学科申请与专业头衔和成就挂钩(12.1%)。其他原因包括:监督盲区(11.2%)、缺乏第三方审计(5.1%)、学科评估机制寻租(3.8%)、学术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2.8%)等。

"学术泡沫是许多研究者面临的生存困境."周哲(化名)是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他表示,由于职称评定、工资等原因,很多人压力很大。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能力。“事实上,许多理论和应用已经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但是没有结果,研究人员就不能提高他们的工资。”此外,这些既是教师又要处理一些行政事务的研究人员根本无法应付。在生活成本和科学研究的压力下,青年工人的科研经费不足以支持高质量的研究,但他们只能制造“泡沫”,造成恶性循环。此外,目前科研资源的组织和分配机制混乱,一些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没有资金。

北京某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张建星(化名)指出,“学术泡沫”应该区分科学与工程项目和文科项目,因为这两种泡沫是不同的——科学和工程大多是资金泡沫,而文科大多是成就泡沫。就文科而言,“学术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科目受行政命令的指导。国家年度主题指南确定了每个主题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会根据指南的要求打包他们原本想做的研究。不管学术追求如何,他们都会先拿到钱。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姜建国教授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确实存在着“变本加厉”和反复申请项目资金等现象。一些学者为了获得多个基金的支持,对同一个课题稍加修改和重新包装,或者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方向上申请多个课题。“我们可以从一些学术文章或大型科研成果感谢信中找到线索。”

“即使申请成功,研究基金仍然属于国家,而不是研究人员的个人财产。他们只有权利使用基金来支持科学研究。”姜建国强调,科学研究不一定需要高资金支持。“过多的资金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学术腐败、科研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根据调查,92.5%的受访者认为“泡沫学习”有窃取科研经费的嫌疑。

“学术官员”挤走了年轻人的道路。

张建星告诉记者,近年来,非学术因素在一系列环节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发布国家学科指南到学科招标审批。一方面,这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它会产生大量的“废品”。其结果肯定是学术上的“逆向淘汰”和“即使这样的研究能保证最低的质量,它也肯定不是创新研究”。

他指出,由于国家项目对地方高校非常重要,许多地方高校会发布行政命令,成立研究小组,并使用灰色基金补贴研究小组和管理关系,“获取研究资金或继续使用它们来经营关系,或使用它们来发布项目成果。”即使学术成果很差也没关系,只要能提供出版资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明教授认为,“泡沫学习”是结构性的,来自于一个“知官而不学”的体系。在行政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评价,更有可能获得话题。“有些院长和副院长身居数职,非常忙碌。他们手里还有几个话题,最终可能会获奖。这里有一个问题。”

“此外,在指导学科的过程中偏离指导也造成了‘学术泡沫’。”张明说,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许多“假大空”的话题,甚至直接“编故事骗人”。即使是这种话题,如果没有关系,也很难“跑”下去。“记下来后,在几十万元的资金中给代课学生一点跑钱或者不给钱,学生不明白他们什么时候求助于剽窃。这就是有多少学术论文是伪造的。”

张明说,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增加,数十万元和数百万元的科研经费现在被频繁使用。然而,许多985和211大学的质量没有提高,缺乏实际意义。在张明看来,中国学术研究领域过多“泡沫”的后果非常严重,将导致整个研究体系的崩溃。一方面,国际学者长期以来*学者的学术声誉。如果学术不端的人继续这样下去,国内学术界的信誉可能会整体破产。另一方面,行政导向导致国内诚实而有学识的年轻人往往无法获得话题和文章,“学术官员”挤走了年轻人的道路,他们今后如何才能有创新成果?”

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量的“学术泡沫”将直接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21.2%),加剧“学术不端”(18.5%)和“科研经费腐败”(17.9%),从而导致高校科研能力“持续下降”(15.0%)。不仅如此,学术泡沫的增加将“打击年轻学者的学术热情”(9.1%),导致“学术权利的严重扩张”(5.5%),并最终导致“科研人员地位的下降”(4.3%)。

充分表达反对意见将对遏制“学术泡沫”起到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本科生李明信(化名)认为,科研选题应以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为指导。有些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科可能暂时没有应用领域或方向不多,但它们都属于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范畴,这与拨款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哪些话题属于“泡沫”不应该由市场或个人来决定,而应该由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来筛选和界定,人们可以通过资本配置的方向来区分哪些是好的研究。

梁学智(化名),浙江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生,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室内植物和有毒气体的项目。负责任的老师和两名管理人员不仅关心研究进展,还经常与同学交流实验问题,调动他们的学术资源解决困难。在这种氛围下,参与的学生热情高涨,有时熬夜完成测量数据,“这种专注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是老师们带来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雷伊认为,“学术泡沫”的根源在于学术缺乏严谨性。就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评估机制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数量是一定的,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也是比较熟悉的。虽然在评估过程中采用了匿名评估,但“你评估我,我评估你”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学术界。因此,一方面,学者自身要有“学术良心”,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对学科申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术是一点一滴的,不是宏大叙事和夸张”;另一方面,言论*应在学术领域得到进一步促进,充分表达反对意见将对遏制“学术泡沫”产生积极影响。

“遏制学术泡沫的关键在于完善整个国家审计机制,在于有勇气切断少数人的个人利益。”姜建国建议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明确项目要求,缩小适用范围;其次,各基金部门应加强沟通,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三,完善评价标准,避免主体重复应用。最后,资金的使用应该透明。虽然项目负责人制度的资金使用提高了科研效率,但也应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以明确科研目的,避免隐性操作。否则,这种方法会助长渎职。

至于遏制“学术泡沫”的措施,受访者认为第一步应该是“改革评估机制,使其透明公开”(29.4%),第二步应该是“追究泡沫主体人员的责任”(20.3%),第三步应该是“遏制正确主体和领导主体”(19.5%)。此外,还提出了“加强学术成果审查”(10.3%)、披露项目资金使用情况(7.3%)、严格审查申请人能力和水平(5.7%)和“邀请行业专家担任第三方监督员”(3.6%)等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