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院士建言产学研结合:企业创新缘何成叶公好龙

科普小知识2022-07-25 23:13:11
...

■王梓霏,本报见习记者

"国内大部分关于创新的讨论都是关于叶公和龙浩的."6月9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二届院士大会全体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面对国内企业的创新现状,表达了一脸无奈。“关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结合已经有很多讨论,但事实上很少有企业愿意在科研上花钱。”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伟也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和创新之间存在差距。对利润最大化的过分追求导致许多企业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周国泰哀叹国内企业“暴发户太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虽然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但一直缺乏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问题”:把科技人员推到行政管理的“独木桥”上。结果,技术创新人才被削弱和边缘化,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就创新能力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在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占据了创新的制高点,而本应在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大企业却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马洪琪的说法。

“每年花的钱不多,但实际上有多少变成了结果?一年一度的科技进步奖有多少已经产业化了?”周国泰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问题的症结在于创新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融合。

一些学者告诉记者,国内的创新研究通常处于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也就是说,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查阅数据,看看某项技术是否好,然后研究它来进行创新。然而,技术出现后,企业不愿意使用它,因为没有好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已被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然而,许多学者告诉记者,在中国,企业只投资于早期科学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将创新的责任转移给企业只会导致没有人关注创新环节的局面。我们应该从国家层面上更多地发挥调控作用,实现生产、教学和科研的更紧密结合。

周国泰建议科研院所应该与企业紧密结合,从科研一开始就应该“你有我,我有你”,这样企业才会感兴趣。与此同时,生产、教学和研究必须与*监管相结合,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此外,创新立法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在国家层面没有系统的立法为创新提供法律保护."张新伟说,在美国,法律从税收等方面支持和保护创新主体。

中国科学新闻(2014-06-11,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