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原创之路不易:让教材成为最好的科普书
让原来的力量充满
让科普知识和科学教育一步一步默默地滋润着事物,这并不容易,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觉得很难——中国出版的科普书籍缺乏一个好的创作团队,现在大多数科普书籍都是进口的。“应该考虑给孩子更多的书,尤其是科普书。作者应考虑教育、心理、艺术、儿童年龄、阅读习惯、地域特征等各个方面。人员的投入只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普书籍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策划和润色,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丁·和该书的作者黄炜在没有任何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开始写《地球上的儿童气象书》。“所有加入团队的人都坚持认为这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对这本书出版意义的理解。”丁·说:“我认为我们遇到的困难在原著中是常见的
尽管经费不足,丁认为,更大的困难是科学普及本身:“儿童普及科学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把复杂的原理变得简单、通俗、有趣。由于这套书是图画书,插图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书中有400多幅插图,但沈力画了1000多幅手绘。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你必须从头再来。”
“无论是资金还是创意人员,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也很复杂。相关部门在引入限制和奖励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原创留下空间,希望能支持和引领原创的发展。我认为几年后效果并不明显。”陈玲坦率地说。
此外,无论是成人科普书籍还是儿童科普书籍,出版社考虑的主要购买者是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和家庭,因为他们有一定的购买力。然而,陈玲清楚地知道,远离一线城市、使用手机和电脑有困难的人更需要书籍。“一些科学家给了我建议。我们制作的期刊和书籍太城市化了,对普通人来说太小了。我们应该为他们做更多。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陈玲说。
让教材成为最好的科普书籍
吴保军觉得没有必要把儿童科普想得这么复杂,“事实上,教材是最好的科普书籍。”如果教材制定合理,那么九年义务教育也可以使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必要的知识。然而,令他感到无奈的是,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和教材修订似乎并没有对科普知识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不久前,在一个物理论坛上,我听到一位物理学教授提到,由于教育改革,高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被列入选修内容。因此,教授们需要在大学第一年为学生们组成高中班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很少,而且还有一些科学伤害。主要从事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的国家天文台科学交流中心主任郑永春发现了一个错误,他在儿童中文教科书中看到了“月球之谜”一文。“月球之谜”提到“细菌散布在从月球带回的尘埃上,细菌会突然死亡。这些灰尘有杀死细菌的能力吗?”“看看植物实验的结果:在月球尘埃中种植玉米和在地球土壤中种植玉米没有明显区别。然而,一旦海藻被放入月球尘埃中,海藻会变得特别新鲜和嫩。”郑永春说:“月球尘埃不能起到杀菌作用,只有过氧化氢和紫外线可以杀菌。此外,月球土壤中没有有机物,所以藻类不能长得特别新鲜和绿色。月尘非常珍贵,从未用于种植玉米。”
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并正在修订教材,表示今后将加强与科研人员的合作。郑永春说:“在国外,拥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的科研人员一般负责编写科学教科书,中小学教师负责审查教学的可行性。然而,我国缺乏既懂教育又懂科学的科学教育者。有时汇编工作甚至交给研究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必须深入参与教材的编写。”郑永春说。
除了解决教材中的科学问题之外,郑永春认为对科普的误解也应该得到纠正:“人们认为科普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事实上,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科普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如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等。,都需要从小就接受训练来进行科学启蒙。”
《中国科学新闻》(第一版集锦,2017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