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三个难题:大科学,如何产生大效益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求“积极提出和领导组织国际重大科学项目和重大科学项目”。仔细回顾一下,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到“十三五”规划,在科技创新的规划和解释中,实际上经常使用“大科学规划”、“大科学工程”等词。
顾名思义,大科学项目意味着大投资强度、大设备、大研究目标和大研究团队。也是因为其规模,国际合作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科学规划往往是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和瓶颈问题,甚至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国家科技产业整体基础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8月18日,全国政协十多名委员、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商“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在讨论过程中,成员和专家们生动的故事揭示了科学大计划中的一些难题。
量子物理学家潘剑伟遭遇的“金融困惑”
一个关于“钱”的故事
8月16日,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两天后,8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在全国政协两周一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磋商论坛上,结合自己在量子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团队经验,提出了一个令他困惑的“资金”问题。
在量子研究领域,冷原子的量子控制研究非常关键。当潘剑伟和他的团队发起冷原子国际合作时,国际上对我们的开放程度非常高,因为最初阶段是基础研究。然而,就具有应用前景的核心器件和材料而言,国际合作情况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例如,在我们的领域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设备叫做量子点,它是可伸缩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设备。由于我国的准备和加工水平相对较低,我们当时与德国相关团队共享了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潘剑伟说道。
“但是,在一些**支持的项目中,没有明确的渠道向国外分配资金,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说服德国申请相关资金在欧洲开展这项工作。然而,这不仅拖延了研究计划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还阻止了知识产权的共享和只购买德国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合作相对松散,缺乏成果共享机制,可能随时被禁止……”
在这方面,潘建伟的建议是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将资金分配到海外,用于中国重大国际科学项目的某些任务,利用国际研究优势帮助中国完成和分享知识产权。同时,他还建议在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框架下,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在海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以便及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因为“随着量子计算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核心设备已经开始在我国被禁止。”
“由于地理限制,还有一些重要的科学项目必须放在海外。如果中国想要参与,就必须突破制度约束,允许融资渠道投资于外国设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潘凤也呼吁及时调整政策,尽快建立健全“走出去”的资金支持渠道。
“以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上的主导力量合作,是推动中国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因素。”潘剑伟说道。
射电望远镜等大型科学设备的“科学团队建设困难”
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在持续了几十年的科学仪器建设完成之后,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批能够立即用它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安装已经完成,因此没有团队使用它。在我们过去的计划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几件这样的事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吴向平指出,科学仪器“难以建立科学团队”。
他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约20个国家共同投资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宏大科学目标驱动的国际合作项目。5年后,SKA将完成第一批项目。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团队,甚至找不到首席科学家。也就是说,当观测数据到达中国时,没有人会处理它。
“许多管理部门的观点是,我们将在完成SKA后组建一个科学团队,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原则,即需要至少10年时间才能建立一个高效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团队。只有同步甚至提前组建科研团队,才能及时利用科学仪器,尽快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吴向平说,贵州正在建设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应与科研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吴向平表示,如果没有及时的人才支持团队,科学仪器产生重大科学成果的时间将会严重延迟,甚至错过重大科学发现的机会。
“你不仅能看见东西,还能看见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他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对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的投资。特别是在横向委托和技术成果转化收入很少的基础前沿领域,需要相应的政策来吸引和稳定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
各位成员和专家认为,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大型科学项目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不仅需要自己的人才,还需要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世界,寻求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合作。
“中国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方面仍处于学习跟踪和平行阶段,重大科技项目的核心技术仍未掌握。最重要的是缺乏能够承担大规模科学项目的高水平科技人员和团队。”全国政协常委(CPPCC)蒋作君表示,他就如何“吸引、留住、用好海外人才”提出了具体建议:推动建立统一高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体系;在引进工作中加强法治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工作。
建立空间引力波探测“秦天计划”的难点
一个关于“想法”的故事
“我们不能说我们想说的关于西方的一切。如果我们等到以后再做这个项目,我们将失去领导世界的机会。今天是个机会。我希望CPPCC将帮助我们前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有些激动。
罗俊令人担忧的项目与引力波探测有关,引力波探测是当今世界科学界公认的最困难和最前沿的技术之一。
今年年初,LIGO宣布发现引力波。人类第一次“听到”宇宙的“声音”。消息一传出,罗俊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由中山大学牵头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秦天计划”于去年启动。
尽管美国人在探测地面引力波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秦天计划”的准备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太空探测引力波。“这是一个由中国科学家领导、我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我们争取国际领导地位的一个机会。”罗俊说,“秦天计划”受到了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项目进展缓慢,这让罗俊感到担忧:“自从在美国发现引力波以来,六个月已经过去了。为期六个月的竞争可能是决定性的。我们不能再等了。”
令罗俊担忧的是,由中山大学牵头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地基基础研究设施”项目尚未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在为该项目辩护时,专家组表示在国外没有先例,并质疑该项目能否实现,但我们的项目方不允许参与辩护,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回答自己的问题。”罗俊说,“如果我们只做一个外国,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别人做的。这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必须有一个概念上的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进生也对“转变观念”和“以我为主”深表赞同。
最近,里约奥运会成功地将拔火罐列入热门搜索名单,中医药成为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然而,在世界范围内,一些中药市场和中药话语权被其他国家所控制。"我们必须主动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杨进生建议“设立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项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组织应采用和颁布中医药术语、技术产品、设备和服务的相关国际标准,实现中医药国际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然相对较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兴发说,虽然中国已经主导并参与了一些国际科技组织,但还远远不够。建议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体系,积极将全球战略人才输送到国际组织总部,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中国,使中国在运营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提高科技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环
什么是大科学项目
“大科学”和“大科学计划”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这意味着大投资强度、大设备、大研究目标和大研究团队。根据其特点,大规模科学研究通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规模科学研究,需要对大型研究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进行巨额投资,即依靠“科学仪器”的研究。由于其工程特性,其建造过程也被称为“大规模科学工程”,最典型的是国际空间站。第二类是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和大规模前沿科学研究项目,通常侧重于总体研究目标。许多科学家组织、划分、合作和相对分散的研究,如人类基因组计划。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