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讲屠守锷:“屠老总”和“长二捆”的故事
编者按
为了挖掘和整理院士们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大事件、重大创新和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贡献,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的风采,本刊通过院士口述、组织采访、编纂史料等方式,以“小故事”形式设置了一系列院士口述故事。这是第一篇文章。
■俞孟伦
旁白:俞孟伦(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设计专家,曾承担过国内各种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发射,系统地提出了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弹道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旁白:屠守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航天四老”之一)长期从事导弹和火箭总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他在解决导弹研制、决策、指挥和组织大型空间工程项目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导弹和空间技术的先驱之一。)
涂守娥是我国杰出的空间科学家。先后担任中国自主研发的液体地对地中短程弹道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的副总设计师,中国洲际弹道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他在科研项目上严谨认真,生活中谦逊随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不仅带领我们创造了中国的太空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值此屠守业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想起两三件事,脑海中浮现出“屠老板”。
“我们能做别人能做的事。”
我们亲切地叫他“屠老板”,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涂总经理常说的“别人能做什么,我们就能做什么”,这也是那个时代激励我们克服困难的动力。
1957年9月,杜守业作为聂元帅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导致了导弹技术的引进。后来,他和他的同志们开始模仿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在第一枚地对地弹道导弹从仿制到独立开发的过程中,他成为了导弹设计和开发方面的专家。
1961年,苏联撤回了专家,撕毁了合同。杜守凯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处副处长,负责全面导弹技术工作。特首涂是一个不信邪的人。面对各种阻力和压力,他只是平静地说:“人们能做到,而不是认为我们做不到。”
他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参与制定了“地对地导弹发展规划”或“八年四弹”计划,经*总理主持的*专门委员会会议批准后实施,对中国导弹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参与并主持了中国中程、中程和远程导弹技术计划和发展途径的选择。
率先解决关键问题,打破垄断。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为了加快战略武器的发展,中国在成功研制各种导弹的基础上,开始部署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这就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此时,涂老板被任命为洲际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和试验中,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总经理涂支持完成“在国内靶场有限范围内的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外国洲际导弹飞行试验需要在海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或陆地(苏联)进行,航程超过10,000公里,而中国国内的陆地航程只有2,000-4,000公里。此外,在1970年代的中国,当时还没有海上发射的条件。
因此,在涂总裁的领导下,我们在中国探索了有限射程条件下的洲际导弹飞行试验计划。经过不断的计算、分析、思考和改进,最终决定采用特殊的高低弹道飞行试验弹道方案,实现洲际弹道导弹在国内靶场有限射程条件下的飞行试验方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例。
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已经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如井下热发射、大直径弹体结构、推力矢量控制、数字制导控制、弹头突防技术等。,成功地完成了当时性能可靠、国际先进水平的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并于1971年9月保证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成功飞行,打破了当时美国和苏联对洲际弹道导弹的垄断。
回到前线创造纪录
在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过程中,涂总裁提出了在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和发射重型返回式卫星运载火箭的设想。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二号”。
在研制过程中,火箭次级发动机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弹道优化的结果,boss tu提出在二级上使用一级发动机,并且一级和二级发动机使用相同的发动机,称为“第二代”,即使用一个发动机来完成二级火箭的设计,这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
从那以后,长征二号乙E运载火箭、载人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第一级长征二号和用于发射外国卫星的助推器都只使用一个发动机,简化了长征火箭计划,这对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非常有利。
目前,举世闻名的SpaceX公司的Falcken 9号运载火箭使用发动机来简化系统和降低成本。然而,距离我们的长征二号火箭已经有40年了。
随着“长征二号”的完成,总经理涂日渐衰老,逐渐退居二线。然而,“龙两捆”的发展把他带回了太空飞行的前沿。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相继坠毁,导致卫星运载火箭短缺。中国利用这个机会果断出击。一方面,将现有的“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推向国际市场。同时,计划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以下简称“长征二号捆绑式”)推向国际市场,利用长征二号火箭形成运载能力更高的火箭,实现低成本的单位运载能力。
1985年,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火箭将以较低的价格投入国际市场,承接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中国宇航员大胆迈出了这一步,这也显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勇气。
这是我们第一次研制束缚火箭。当我们决定“进入”国际市场时,“长两捆”火箭还没有成型,计划还在图纸上。然而,我们的计划已经得到了西方国家卫星公司的批准,我们已经与他们签署了发射合同,并确定了发射日期。
然而,我们与美国签署的合同要求中国在合同生效18个月后成功完成发射。在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4到5年的时间来开发一个大型的绑定火箭,因此开发一个“长的两个绑定”火箭的任务是非常紧迫的。
首席执行官屠亲自上阵,亲临前线与有关专家讨论,研究捆绑式火箭动力学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和试验方案。同时,他还积极宣传发展捆绑式火箭对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意义,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中国运载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这场智力与时间的竞争中,经过我们的努力和全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龙两捆”火箭于1990年7月16日首次成功发射。这位中国宇航员在18个月内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开发了一种新的捆绑式火箭。这个奇迹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勇气和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涂总裁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奉献。
“没有首席设计师的架子。”
杜守娥作为我们的领袖,在他的日常工作和他与我们的通常关系中没有任何“架子”。我们有时开玩笑地叫他“屠老头”,他并不生气。
1971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在酒泉发射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时,来自各方的领导、监督、专家和技术人员聚集在发射场。发射现场规定领导们要用特制的生鱼片吃饭,但屠局长坚持要和我们一起排队去食堂吃饭。
他的灰色头发在我们中间特别显眼。我们担心他会因为年龄而无法长时间排队。我们建议他不要在萨西多排队吃饭。屠头领笑着说:“没关系。我身体健康。我可以和排队吃饭的每个人谈论工作。”总经理涂平易近人的风格赢得了大家的钦佩。
作为一名空间技术科学家,屠先生晚年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方向。即使他退休了,他也没有放弃中国的航天工业。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长两捆”就不会顺利快速地发展,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国际影响。
他将把我们团结成一个庞大的科技团队,克服困难,为国家服务。屠先生对国家的忠诚和他的科学研究精神仍然值得学习。(本报见习记者韩阳梅整理)
《中国科学报》(2018-11-27,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