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学术论文毕业设计 哪些因素影响本科生未来选择

科普小知识2022-07-28 22:12:54
...

学术论文毕业设计 哪些因素影响本科生未来选择

在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暑假期间进行科学实验。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学术论文毕业设计 哪些因素影响本科生未来选择

学术论文毕业设计 哪些因素影响本科生未来选择

8月22日,参加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正在进行暑期自学。图为放在自习室的复习资料。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数字阅读]

为了分析科研参与对研究生类型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我们使用2016年首都大学学生发展监测调查(硕士项目)的样本数据,从“参与度”、“参与度”和“参与模式”三个维度来衡量本科生期间的科研参与情况,并将学科归纳为四类: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和工程。本次调查向北京39所大学(包括8所“985”大学、17所“211”大学和14所普通本科大学)发放了9800份硕士学位问卷,并收集了6750份有效问卷。

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4%和56%,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分别为58.2%和41.8%。就学校分布而言,31%的学生来自“985”大学,48%来自“211”大学,21%来自普通本科大学。就专业分布而言,人文学科学生占10%,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占44%,科学专业学生占13%,工程专业学生占33%。从各学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分布来看,人文学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分别为81.7%和18.3%,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分别为37.6%和62.4%,科学领域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分别为73.3%和26.7%,工程领域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分别为73.6%和26.4%。

研究生分类培养要求本科教育促进学生对自身利益的理解。

长期以来,学术硕士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短缺状况的逐步缓解,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高校一直沿袭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专业硕士教育。专业硕士教育顺应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复杂多样的社会分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据统计,中国专业硕士的比例已从2010年的13%左右上升至2016年的44%左右。同时,学术硕士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学术硕士应该更明确地成为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

在两种研究生类型的政策设计中,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别是明确的。学术硕士教育是本科教育向博士教育的过渡阶段。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学术培训,从而获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资格。另一方面,专业硕士学位定位于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弱化了学术研究,强调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性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在培养模式上,学科硕士注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专业硕士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学术硕士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然而,专业硕士教育最重要的质量评估标准是拥有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类型的分化并不意味着学术和研究能力的削弱。相反,它要求以前的本科教育体系筛选和培养适合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人才。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原因,这两种类型的研究生不是分类并列的,而是分层的。毕业生不会根据自己的禀赋和学术取向选择研究生类型,而是根据就业市场的信号和供求关系优先选择学术硕士。从供给方面来看,由于专业硕士起步较晚,在选拔、培训、管理和评价方面没有形成标准体系标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相似,专业硕士已经成为学术硕士候选人的第二佳人选。从需求方面来看,很难观察到劳动力市场上专业硕士相对于学术硕士的专业优势。为了避免风险,他们倾向于雇佣具有更成熟培训体系的学术大师。

然而,随着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和体系的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也越来越清晰,学术硕士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生源。因此,当本科生选择硕士学位时,他们显示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选择和取向。本科教育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利益意识和职业发展的成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本科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试行和推广本科生科研项目,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渐受到重视。我们将本科科研训练视为一种政策工具,可以促进学生对学术职业道路的选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深入探讨了其对研究生类型选择的影响。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本科阶段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硕士。由于工程学科的特点,学术硕士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相当一部分有科研经验的工科学生很难获得学术硕士学位,所以他们选择被动地学习专业硕士学位。

一些学者在对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志向的双重缺失是目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为“学术兴趣”,是研究型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本科期间参与科研的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进而选择攻读学术硕士学位,走上学术发展之路。这些学生是否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是否打算从事学术职业,这是本研究无法控制的可变因素,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科期间的科学研究培训有助于巩固和保持这些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综上所述,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对于促进学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具体而言,本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具有科研经验的理工科学生,以了解哪种科研参与形式最能促进本科生科研兴趣的培养。根据统计结果,理科学生参与比例最大的项目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32.9%)、与课程相关的科研(24.9%)和教师科研项目(21.3%)。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参与最多的项目是:与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25.5%)、毕业论文或设计(25.4%)和学术竞赛(1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科学生和社会科学学生之间有不同的方式来促进科研参与。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兴趣基础的不同途径

研究表明,给予理科学生在本科阶段更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并允许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投入更多时间,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鼓励他们选择攻读学术硕士学位,走上学术发展的道路。然而,时间和科研投入程度的差异对社会科学研究生的类型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高等科学人才的培养来说,促进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兴趣形成的关键是在本科阶段提高学生的深入学习兴趣,而深入学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投入。此外,充分的师生互动、实际参与和团队合作也是影响本科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科学学习是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独立探索、观察和反思自我、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保证一定的科研时间投入,在本科教育阶段对理科学生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将对激发理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期间的科研训练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体现了社会科学科研的灵活多样的学科特点。与理科学生不同的是,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必受限于实验室和组织会议等场所和规定。学术研究通常是在非正式的学术场合通过实地调查和实地考察进行的。因此,研究型大学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促进社会科学多元化科研和培训的发展,鼓励更多学生亲自参与科研,从而在实践中树立学术研究的兴趣,最终选择学术发展的道路。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科研参与形式是有效的途径。

研究发现,在本科阶段,帮助理科学生更多地参与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帮助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更多地参与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活动和学术竞赛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科研参与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为“学术兴趣”。研究还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形式,因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获得学位毕业证书的制度性规定,要求每个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分析本科生科研参与促进学术兴趣发展的机制和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课程相关的、规定性的或开放性的、替代性的科研参与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参与科研训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术兴趣的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指向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方向。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分析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科研训练与硕士类型选择的关系,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本科阶段科研训练对未来潜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鉴于本科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需要重视本科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激发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储备和积累科研活动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为研究生教育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学术创新人才。

(作者:范百艾、王景新、张东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编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