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就业季:在“抢人大战”中理性求职
3月24日,2018年*大学生双选招聘会在*农业大学举行,270个家庭提供了9500多个工作岗位。新华社记者姜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何发现,除了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外,还有一名英国留学生回国。经过两轮笔试和一轮面试后,何韩愈仍然没有等来电,所以她不得不继续发送她的简历,并开始再次寻找工作。
求职焦虑贯穿整个毕业季节,促使毕业生四处奔波,保持忙碌。
201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800万,预计将达到820万。然而,这似乎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起另一场警报。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个国家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仅在四年内就增加了100万。
今年就业形势的新特点是什么,就业压力会不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最喜欢什么?如何理性对待找工作的困难?
1.劳动力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这一次,浙江大学毕业生邹把自己的简历扔给了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我喜欢快节奏。二线和三线城市会让我感到无助。我不想扼杀年轻人的辛勤劳动。”在许多毕业生眼里,一线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有能力培养人才。他们是求职的首选。
行业、城市和薪水就像不同的变量,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选择。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里,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已经超过了9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文姬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55万增加到2017年的106万,年均增长率为9.8%。根据这一计算,2018年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吸纳116万大学毕业生就业。
“尽管中国2018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比去年略低,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保障。”高文姬认为,如果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去年为91.6%),只需要6.5%的经济增长率。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能达到6.7%,777万大学毕业生就能就业,预计当年就业率将达到94.8%。因此,只要2018年经济增长率能保持在6.5%甚至略低,当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就能保证达到90%以上。
尽管总体就业形势良好,但高文姬坦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非重点大学、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和一些专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将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2.新的一线城市成为“新宠”,“抢别人的战争”继续升温。
西南财经大学的刘芸即将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她的家乡是东部城市,但她选择留在成都,并成功通过了一家国有企业的面试。在成都的街道上,城市的口号“让你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随处可见。
在过去的两年里,成都、武汉、杭州、长沙和其他“新一线”城市提供了各种优惠福利措施来吸引年轻人。武汉提出了五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的口号。大学生只要在武汉工作3年,就可以拥有当地的永久居留权。长沙的外来人才只要在当地创业或签订三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就可以获得高达100万元的住房补贴。福州为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15万元的住房补贴,为有才华的人购买公寓提供70%的直接折扣。
日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朱一鸣从外地来到长沙办理落户手续。他只花了一个早上就拿到了新的账户页面。周一至周五,长沙市*服务中心将接待大量前来落户的大学毕业生,落户预约号通常会在一个早上拿出来。2017年,长沙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27.3万人。
我们将推出一项便利的定居政策,甚至“寄房寄钱”。从数据来看,各地吸引人才的新政策确实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市常住人口比2016年增加127,100人,同比增长0.79%。户籍人口36.4万人,同比增长2.6%。武汉的成绩也很好。根据武汉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有30.1万名大学生留在中国,是2016年的3.1倍。韩市有14.2万名大学生,是2016年的9.6倍。截至2017年底,武汉市总登记人口为856.5万人,为历年最高。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就业与创业教育研究所执行主任王占仁表示,一线城市交通繁忙、自然环境恶劣、房价高企,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环境更好、生活节奏更慢、发展迅速、新兴产业逐渐兴起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逐渐成为毕业生的“新宠”。
在“抢人战争”的背后,实质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青年劳动力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城市青年劳动力供给不足,一些城市明显存在就业不足的问题。高文姬说,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许多新的一线和二线城市都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优惠政策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地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他们不仅应该受到对待,而且应该得到机会。”高文姬说。
3.大学毕业生越来越理性地寻找工作。
从今年开始,大多数毕业生都已经95后了。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朝九晚五”的节奏不适合当前的互联网思维。
他们喜欢哪个行业?找工作时,你会关注哪些因素?
北京大学毕业生罗并不重视工资,“工资稍有盈余就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他计划在北京呆很长一段时间,他最关心的是发展前景,“钱可以慢慢赚,但机会转瞬即逝。”
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报告》指出,毕业生最看重的五大因素是发展前景、薪酬、爱好、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场所,分别占46.34%、20.91%、9.39%、7.61%和6.91%。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主要是5000到6000元,而实际月薪是4820元。
王占仁认为:“毕业生的求职是一种典型的‘生存发展’。现在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越来越理性了。他们将从生活压力、职业能力匹配和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后做出选择。"
根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马科斯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地级及以下城市仍是大学生的主要就业目的地,且比例持续上升。在信息和教育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继续上升,而在建筑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下降。
近年来,最明显的变化是互联网行业吸引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加入。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陈志航也想在互联网行业找到一份工作。"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好于传统产业."在他看来,进入这个行业意味着相对较高的工资和广阔的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不断融合,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高文姬表示,互联网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这与大学生的高人力资本是一致的。
“许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和明显的择业偏好;大多数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主观上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工资期望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水平,这很容易造成一方面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市场局面。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区域选择方面公共设施完善,导致一些大城市人才过剩,许多三线、四线城市人才短缺”。面对这些情况,高建议,要针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心理素质,开设培训班,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念,使个人爱好与职业能力合理匹配,积极在基层找工作,在人才紧缺的地方找工作。
(我们的记者,我们的记者田中烨)
下一篇:“氢潮”而来,理性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