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做好科研有没有“秘诀”?这6位青年科学家说有

科普小知识2022-07-30 16:09:15
...

5月30日,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原子尺度固体表面小分子机器的构建和物理性质的调控”等6个项目获得了陈嘉庚科学奖,北京大学蒋英教授等6名青年科学家获得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这两个项目被科学家们戏称为“陈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在科技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陈奖”获得者对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有自己的看法。

提示1: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是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

今年38岁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孙冶勒因其“在大气复合污染研究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和对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贡献”获得了今年的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他说:“紧密结合国家需要是我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从这次“陈奖”评选结果来看,科学家的工作与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水稻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与稻米品质调控”项目获得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完成这个项目的主要人员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嘉阳院士。这一发现阐明了控制水稻株型发育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水稻育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这是一项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研究。李嘉阳说:“对于科学家来说,瞄准国家发展和繁荣的需要,瞄准科学前沿,把科学发现、技术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燕山大学教授田永军院士领导“人造材料合成比天然金刚石更硬”项目,获陈嘉庚科技奖。“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合成了比天然钻石更硬的人造材料。这类材料在材料制备、科学研究、国防和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田永军说:“我们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要做科学研究,必须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小贴士2:努力工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

当记者问及他们有什么爱好时,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吴蓓莉回答说:“看比赛。除了足球,我看所有的比赛。”孙冶说:“我过去喜欢打篮球,但现在几乎没有时间了。”

几乎没有空余时间,这是几乎所有科技工作者的现状。科学研究的道路非常艰难,对科学研究的竞争非常激烈。除了努力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吴蓓莉说:“我从不从九点到五点工作。加班是常有的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院士是陈嘉庚数学科学奖项目“原子尺度小分子机器的构造及其物理性质控制”的主要完成人。他的日程安排更加紧张,因为他同时还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前沿与教育局的科技管理职务。他几乎每天在办公室完成工作后,都要回到实验室加班。“从5点钟,6点钟到11点钟,他必须工作4到5个小时,加上周末和假日,”高鸿钧说。"我是科技工作者,不能离开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秘密3:合作,依靠团队力量

北京大学的蒋英教授因发现水分子中氢键的核量子效应而获得陈嘉庚青年数学科学奖。蒋英说:“这个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结果,而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联合团队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和从事仪器研发的优秀人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依靠一个科学家不可能产生突破性的结果。它需要仪器研发、软件编程、计算科学等领域人才的合作,甚至需要不同学科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谈到了团队的作用,并认为这一成就是共同努力的结果。田永军说,他的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所以取得频繁的成果,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稳定的基础研究团队。

自2004年以来,记者先后采访了两所学院的7次院士大会和多位陈奖获得者。事实上,做好科学研究没有秘密,只有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平淡无奇,愿意孤独,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全心全意的投入。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责任和毅力。

(北京,5月31日,记者齐亦萱)

阅读更多

2018年陈嘉庚奖宣布6人6个项目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