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可燃是因为含有大量添加剂吗?
面条的主要成分淀粉和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均具有可燃性。且合成产品常常更安全, 不足以说明其安全性存在问题。
【流言溯源】
这条微博脱胎于2月23日《大河报》的一条新闻。原报道中没有提到 “塑料”之类的字眼,也并没有暗示这方面的内容。虽然某些塑料能燃烧,但能燃烧的不止是塑料。如果非得在塑料袋和面条之间找出什么共同点,那只能说,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高分子化合物。不同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间有着千差万别。文中提到的各种添加剂也与“塑料袋”没有任何相关性。可以说,吃面=吃塑料袋这件事纯属造谣。
【湿面条“可燃”,只缘内有添加剂?】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这两种有机物都是可燃的,面粉自然也可燃。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就学过这样的例子:面粉厂严禁烟火,以防发生爆炸。这也是因为干燥的面粉能够被点燃。其实,不止是面粉,其他谷类制品也都能燃烧。
或许有人会说,虽然面粉可燃,但如果面条是湿的它又怎么能点得着呢,肯定是添加剂在作怪。好吧,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图是收集到的材料:面团来自拉面馆,馒头和米饭来自学校食堂。 左面大图是不同形状的面条:两条细,两条粗,最后一条是可截成两段的薄面片。 把它们分为ab两组,每组有一条细面、一条粗面、一条面片。
a组马上用打火机加热并观察现象;
b组则在24分钟后进行同样的实验。
目的是为了比较当面条干燥度不同时是否会有不同的现象。
从图片可以看出,两组中六份面条都能够被点燃。
实验中,a组总要被加热一会儿才能开始燃烧;b组需要的加热时间则短得多;两组中都是粗面条最难被点燃,面片最容易被点燃。
而且不管面条原来湿润与否,燃烧部位的附近都是干燥的,也就是说这些面条都经历了一个“受热失水—干燥—燃烧”的过程。
这个情况符合一般常识,它很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干燥的b组比湿润的a组更易被点燃,因为被火加热失水的时间缩短了;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的面条越不容易燃烧,这与水分蒸发及热量传导均有关系。
我们再回顾一下原始报道中记者所做的实验:记者用的面条又宽又扁,和上面提过的薄面片类似,难怪不仅可以点燃,火焰还挺大。
继续看其它食物的情况
新鲜米饭的含水量相当之大,因此实验时未能点燃。 馒头组的现象证明了我们讨论过的结果:越干燥,越易燃。由此可见,面条能被点燃是面粉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无法据此判断其中一定“含有添加剂”,也不能说明它不含添加剂。
【灰烬和气味都不足以说明问题】
至于原始报道中,记者提到的另外两个情况“灰烬很硬”和“发出刺鼻气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面条的余烬若发黑发硬而不是灰色粉末,说明有机物还只是碳化了而已,没有完全燃烧。这个更容易验证:取一根牙签点燃再吹灭,它将是黑色的;继续点燃,它才会彻底成为灰烬。
与此同时,蛋白质点燃后都会有“皮毛气味”。若面条中蛋白质含量高,燃烧后出现皮毛气味也属正常。实际上蛋白含量越高,面条越筋道。制作中式面点多使用“中筋面粉”,其蛋白质含量在9.5%-12%。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蛋白质含量,可以添加鸡蛋和骨汤。此外,食用胶也是改善口感的方法之一,其中的食用明胶,又称动物胶,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面条在点燃后发出刺鼻的气味。
由此可见,即使在报道者的测试中,被点燃的面条出现了灰烬发硬、气味刺鼻等现象,也都尚不足以据此判定这些面条的制作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不适合食用。
【添加剂一定不可取?】
记者在报道中还提及,市场上发现了食用胶、柠檬黄、蓬灰、复合磷酸盐等“化工产品”。实际上,这些都是食品工业中极其常用的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物质。原报道末介绍说,“在面里加入食盐和鸡蛋可以使面条没有添加剂也好吃”——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食盐和鸡蛋,本身就已经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了。
虽然食品添加剂可能是来自天然的植物(蓬灰即为蓬柴草烧制而成的草灰),可能是动物制品(食用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明胶来自动物骨头、皮肤和筋腱),也可能完全是人工合成的,但它们的安全性并不是其来源决定的。社会公众一般认为天然产品优于合成产品。不过,考虑到天然产品的成分往往不易控制,很容易留有有害物质,所以合成产品常常更安全。
上一篇:九里香的叶子干枯怎么办
下一篇:数学名题—《张立建算经》里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