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多国科学家探讨强震区地质灾害与风险长期效应

科普小知识2022-07-31 13:01:54
...

多国科学家探讨强震区地质灾害与风险长期效应

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顾华宁摄影

多国科学家探讨强震区地质灾害与风险长期效应

顾华宁参加专家组合影

5月12日,汶川地震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法国、韩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100多名学者和王思静、滕继文、童庆喜、陆耀儒、刘宝军等5位院士参加了研讨会,就强震区地质灾害和风险的长期影响交流了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说,如何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说,“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不能停止,但我们可以在科学领域阻止它们。”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无处不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柴玉成说,过去几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非常重视地质灾害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领域列为跨学科的优先发展领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席高锋说,尽管汶川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完成,但强震后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没有结束。重建期间和重建后,仍有许多地质灾害发生,对新建城市道路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刚刚过去的雅安芦山4.20级地震也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地质灾害严重,具有很高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如何合理评价和有效预防,已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长期关注和帮助解决汶川地震和庐山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面临的长期风险。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在会议主题报告《五年:从汶川地震中学到了什么》中表示,他的团队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余震监测、大规模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揭示了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其归纳为“三种因素十种效应”。“三种因素”是指地震因素、地形因素和地质因素。“十大效应”是指断层距离效应、上下板块效应、锁定段效应、地震波放大效应、斜坡效应、坡高效应、微地貌效应、地层岩性效应和地质构造效应。

关于汶川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后效应”和持续时间,黄润秋表示,通过震后5年的连续监测,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后地质灾害的活跃期至少将持续24年。在此期间,地质灾害的活跃程度将以4-6年为一个周期,呈振荡下降,最终恢复到震前水平。地震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如耿达-映秀段、虹口-银厂沟、红白-茶坪、古雷-陈家坝、沃谦-东河口段。

据报道,这次国际会议将持续6天,并将举行57场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国内外95篇论文,充分展示了过去5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在7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汶川地震中滑坡和崩塌的分布规律和机理研究、滑坡和崩塌的敏感性和风险评估、滑坡的大型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滑坡和崩塌的动态监测和演化规律研究。 余震监测与边坡动力响应机制研究,地震后暴雨泥石流活动特征与灾害机制研究,地震后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与启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