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二师兄”渊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
说到北京人使用猪肉和养猪,可以说历史悠久。据《北京农业史》记载,万年前东林寺遗址(现属门头沟寨塘镇)出土的动物骨骼主要为鹿和猪,表明这两种动物在当时已成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主要肉食动物。根据考古发现,北京平谷县尚御宅族文化遗址(今平谷金海湖镇)出土的红棕色猪头距今已有6000多年,表明家猪在人类群体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农业经济史略》载:“2006年4月,在平谷发现了一个古墓群。这是汉朝的遗物。出土文物中有陶器猪圈、陶器灯等。这次发现的陶猪圈表明,在这个地区养猪是舍饲和放牧的结合。这不仅表明猪已成为家畜,也表明北京是猪驯化最早的重要发源地。”据北京历史记载,北京人在4500年前就开始饲养牲畜来增加肉类和毛皮。自西周以来,燕国的畜牧业十分繁荣。那时,燕人放牧牛、羊、狗、猪和马。
北京平谷区上寨遗址出土的红陶猪头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城市居民迅速增长。猪肉消费在所有肉类中排名第一,并获得了“大肉类”的美誉。因为明太祖的姓是朱,为了所谓的“避讳”,朝廷要求行书中的“猪”字必须换成“瞻”字和“直”字。民间术语“杀猪”已改为“杀猪万里哼”——因为猪整天哀嚎,“万里哼”成了猪的另一个名字。
由于“猪”与“朱”同音,明朝中叶出现了暴政。郑德于1911年生于弘治四年(1491),属猪。郑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皇帝访问一真,恰逢他29岁生日。当地官员为他准备了美味的食物来庆祝他的生日。但是当吴总看到餐桌上的猪肉时,他突然想起了他的生肖,并不感到惊讶:吃猪肉不就是吃了他吗?由此,我认为明朝是朱家的天下。朱和猪一样。难道杀猪吃肉不就是吃朱家的天下吗?该法令立即获得通过,并发布了“猪禁令”,告知全世界猪是被禁止和宰杀的。违法者将被驱逐。
这一荒谬的圣旨颁布后,人们一片哗然,但没有人敢反抗,所以饲养的猪不能屠宰,不得不流亡,并让其逃脱。
“杀猪禁令”颁布三个月后(即郑德十五年二月),东亭的一名大学生杨廷和向皇帝郑德呈上“请免杀猪禁令”并要求废除“杀猪禁令”。这时,舜天府各县也纷纷上场,认为“禁猪”并不可取,民众怨声载道。礼部还报告说,官方猪圈(位于南池子大道西南侧,明清时期曾是皇城的一个养猪场)没有猪头或猪肉作为祭品,必须用羊肉代替,这确实违反礼仪。皇家厨房的负责人也写道,“没有大的肉(猪肉)可吃。”无奈之下,郑德皇帝不得不颁布法令,取消“养猪禁令”。
虽然“养猪禁令”只实施了三个多月,但它给首都的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在内城的猪城街(现在的东四西街)和外城的猪城门(现在的猪市口)都很难找到猪肉。即使可以养猪,市场上仍然很难看到猪肉的影子。即使是猪肉,价格也高得惊人,普通人也尝不出猪肉的味道。
清*在北京执政后,养猪业进一步发展,因为满族祖先在东北以“养猪好”和“吃肉穿皮”而闻名。每年,猪被祭祀给神,肉在祭祀后被分开。随着北京人口的增长,对肉类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每年春节,北京都会杀死近10万头猪。猪肉已经成为北京的主要肉类。它不仅是富人的日常肉食,也是穷人的节日大餐。清朝的“美食家”袁枚在他的“绥远美食清单”中将猪列为“特殊动物清单”:“猪是使用最广泛的,可以称之为领袖。古人应该有特殊的猪饲料礼物,作为特殊的祭品清单”。然而,他在食谱中列出了43种与猪肉相关的菜肴,如白炖肉、油煮肉、干锅蒸肉、瓷罐蒸肉、火腿炖肉和八宝肉。其中,猪头有两种方法,猪蹄有四种方法。
从甘龙到光绪年间,首都有200或300个生猪市场、生猪商店和猪肉店(也称为肉店),民国初年仍有100多个。1919年,在《史静总商会名录》中,对生猪城市主要街道的生猪行业协会和猪肉食品行业协会进行了统计,其中包括80多个屠宰、收购、批发和加工猪肉的作坊。
根据“北京农业的历史演变”,在北京饲养的猪通常被称为“民用猪”,很少有具体的品种被记录。直到20世纪初,外国才开始引进美国沙棘和约克郡猪的改良品种。1923年,北平燕京大学农科院引进了天目猪和渤中猪。1932年,北京大学农学院引进渤中猪和塔姆沃斯猪进行杂交改良。20世纪40年代初,北平华北农业试验场引进了改良品种的八廓猪和大白猪,并在颐和园后面的青龙桥附近建了一个养猪场。1949年,北京农村有364,000头猪,每年有近200,000头猪销往北京的主要市场和城镇市场。
原名“北京和“两个哥哥”有很深的联系,北京人在4500年前就开始饲养牲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