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玉米被盗 谁来为项目“烂尾”买单?

科普小知识2022-08-01 15:07:11
...

■本报见习记者张兆辉记者甘晓

最近,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浏阳基地种植的科研玉米被当地村民盗窃,1725份玉米科研资料遭到破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盗窃农业科研成果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增加盗窃者的责任已成为共识。除了法律问题,被盗的科研机构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何处理科研项目中意想不到的“烂尾”?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试图找到答案。专家表示,科研成果的防盗主体应是科研单位,科研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并采取防范措施。

玉米被盗,科研价值受损

科研玉米被盗后,该校学生邱在网上发布的一段视频中表示,他同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后期玉米产量。现在玉米被偷了,产量无法测量。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陈豪也在视频中表示,被盗的玉米是一种“库存种子”,尚未得到保护,很有价值。

此后,该校发表声明称,失窃的研究玉米导致了罗教授在农业大学的研究实验失败。记者在该校的官方网站上查询后发现,该校农学院只有一位罗教授。

同时,记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湖南省科技厅等官方网站了解到。,目前有三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由罗主持。其中包括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玉米无雄穗基因vt3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截至2020年12月,项目资金为62万元。长江中游地区“高产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筛选及其高效生产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重点项目的子项目。其下属项目“高产适宜机械收获玉米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总投资5300万元,实施期5年。“玉米种质创新与新品种”是2016年湖南科技计划的第四批项目,资金15万元。因此,这种被盗玉米不排除涉及上述科研项目的可能性。

不过,罗·向《中国科学日报》记者否认了被盗玉米与上述科研项目之间的联系。“都是普通玉米。”罗对说道。

科研单位是防盗的主体

据专家介绍,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试验场地往往是开放的,科研资料被盗已成为科研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除了小偷必须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之外,防盗主体应该是一个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顾问、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尹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偷是否构成刑事犯罪取决于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在判断行为人主观状态的严重程度时,科研机构采取的保护措施将作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机构将把注意力放在种植玉米的地方."尹说,如果窃贼在有防护措施的院子里行窃,法律将判定主观故意相对恶劣,窃贼应承担主要责任。

根据学校农业学院的官方网站,被盗玉米位于湖南农业大学浏阳教学科研综合基地。2012年11月,学校从浏阳农业局和原种子场租用玉米,由当地农业局负责管理。截至2017年1月,学校已投入近1300万元建设资金。在记者发布新闻稿的时候,学校的宣传部没有回应这一信息。

7月9日,湖南省颜夕镇*发布公告称:“各乡镇将积极与湖南农业大学浏阳教学实习基地协商,完善基地的防护隔离网络和警示标志。”

科研项目的“坏结果”是什么?

窃取农业科研成果的后果是科研项目“失败”。为了了解“未完成”科研项目的后续问题,6年后,记者拨通了第13号油桃失窃案当事人牛亮的电话。记者了解到,由于第13个油桃被盗的时间在项目研究的中间,“还有时间弥补”。与此同时,他还表示,如果第13个油桃在项目验收期间被盗,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项目将很难完成。

此外,尹还表示,《科学技术法》规定,科研项目将“容忍失败”,但“容忍”的程度值得考虑。盗窃的发生可以适当减轻科研机构的违约责任,适当减少损失赔偿,但科研机构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缺少研究材料至少会推迟这个项目。如果关键核心材料丢失,研究项目只能中断。”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副秘书长陈印政说:“育种研究通常需要长达89年的时间,重建这个项目非常困难。因此,盗窃是科研项目的巨大损失。”

为了防止“未完成”的科研现象,陈印政建议在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的同时,应重视科研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积极对话和交流。他还建议,知识产权保护完成后,还可以及时与当地人民共享。

《中国科学报》(2018-07-23,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