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国标院士:筑梦化纤
季度国家标准
■王伟,齐鲁实习生,本报记者
“无论你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走廊里遇见谁,他都会微笑着迎接你。”在同事们的眼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纪一直是那么的谦虚和大度。
“在81岁的时候,他接受了喉部和胸部手术。在住院期间,他仍然深深地关注着现代化学纤维的发展。他什么也说不出来,用笔写着……”谈到这位中国化纤工程技术的主要先驱,他的所有继任者都被对国家和化纤事业的毕生奉献所深深感动。
“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
“我在中国的化纤行业长大。”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新中国的化纤工业奋斗了近60年。
在*成立初期,除了给人民提供食物和衣服之外,什么也做不了。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国家决定建立化学纤维工业。
1954年,国家选派了一批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青年技术人员到东德学习化纤工业技术。从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毕业并在一家印染厂实习两年的当季国家标准被选中。在东德,该季节的国家标准是人造纤维,即再生纤维素纤维。到了20世纪60年代,该国不得不开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并把他送到英国实习。
两次出国留学后,由于熟悉化纤行业的建设和运营流程,冀参与了保定、南京、兰州、仪征等地大型化纤龙头企业的建设。
几十年后,纪把他所有的心血都献给了化纤工业。“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
1972年后,冀调任纺织工业部,开始担任工程师。他后来被任命为副主任和主任,并于1984年成为副部长,负责科学技术、化学纤维、外交和机械。
1994年,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院士。他担任该部主任6年,担任该部常务委员会委员4年。他一直致力于高科技化纤工程技术的咨询,从未懈怠。他经常说:“看着中国纺织和化纤工业的发展,我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
逆境使他更强大
在近60年的奋斗中,也遭受了挫折,但逆境给了他惊人的毅力,使他更加坚强。
冀在南京化纤厂工作期间,因工作过度,急性肝炎后未予重视。直到生产线成功投产,当时的纺织部长钱才发现并安排处理。
吉在兰州石化厂时,是主管化纤厂的副总工程师。当时是从英国进口的全套设备,但由于建设是在“*”中,外国专家一下子全部撤出,恢复生产和建设的重担落在他身上。他和其他技术人员在没有睡眠和食物的情况下进行了试验、调整和培训,最终成功投入生产。这些产品的一些指标也超过了英国。
1971年,冀被借调到纺织工业部。一个四口之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挤进了招待所的一个小房间。他每天晚上学习相关的技术资料,准备谈判大纲和起草合同,工作到深夜。他把客房卫生间前的走道当作自己加班的地方,在走道里面对着大量的信息工作。
由于长期接触对眼睛有毒的丙烯腈,吉郭彪患有青光眼、白内障和视神经萎缩。一根管子插入他的右眼。另外,他的耳朵不好。医生和家人经常建议他休息,但是如果他几乎不能休息,他仍然需要休息。
2011年秋,继完成第一次喉部手术后,一位年轻的专家来到医院探望他。纪拿出临终前写的厚厚的三页纸,里面充满了他对化纤工业发展的前沿观点和建设性意见。
纺织化纤成为强国
做大做强中国化纤产业一直是吉的梦想。
在纺织工业部工作的20年里,冀的主要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化纤强国。20世纪70年代,作为纺织部门化纤工程技术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吉国参与了上海、辽阳四大化纤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外部考察和技术谈判。
1983年,冀编制了《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及若干技术经济政策问题研究报告》,成为“六五”和“七五”化纤发展规划的基础材料。1990年前后,他主要研究并主持制定了“八五”和“九五”化纤发展规划,成为1990年至2000年中国化纤发展规划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以提升纺织技术为重点,成立了纺织机械技术贸易一体化和本地化小组,有六七个部门参加。以冀为首的集团主持并组织了一批技术最先进的外国公司的会谈,制定了中国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计划。吉还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和化纤产业,参与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技术决策和实施。
继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致力于高技术化纤工程科技咨询。他提出并主持了“促进化纤在相关行业的应用”的咨询项目。10年来,国家技术政策得到推广和实施,工业纤维原料产量从173万吨增加到821万吨。
纪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共同主持了“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并提出了10多项发展高性能纤维的政策建议。目前,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正在快速推进,有力地支撑着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等工程领域。
令他欣慰的是,1958年,他刚开始从事化学纤维工业时,中国的化学纤维年产量只有3.3万吨,仅占世界总产量的0.1%。到2012年,它已经达到3646万吨,占世界化学纤维总产量的69%。技术和产品的整体水平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新闻(2013-08-19,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