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火星地貌和奇特的火星分界线
地球的外貌浑圆丰润,装饰着柔和的曲线,而火星的地貌却充满了锯齿状的极点。它的凹地是太阳系所有行星里最低的,它的峡谷是太阳系所有行星里最深的,它的火山则是太阳系所有行星里最高的。
火星上不存在海平面,所以,科学家便用一个人为确定的高度术语——“基准高度线”来描述火星上的高度和深度。巨大的奥林匹斯火山,位于基准高度线以上27公里,其顶峰是火星的最高点;被称为“水手谷”的深长峡谷,位于基准高度线以下7公里,是火星的最低点。
奥林匹斯火山的样子就像某些童话里的可怕幻影。它被地质学家称为“盾构火山”,由一圈嶙峋斑驳的熔岩构成,直径为700公里,耸起的火山口的直径为80公里。奥林匹斯山东南1600公里以外,是一片更广阔的、隆起的陆地,被称为“萨西斯高原”,高原上耸立着3座巨大的盾构火山,被统称为“萨西斯火山群”,其最高峰都达到基准高度线以上20公里,即使火星上出现最大的尘暴时,也可以从卫星上看到这些顶峰。
在萨西斯高原东部边缘,火星好像被某种灾害的力量撕裂开来,地表裂开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巨大沟壑,一直向东延伸,其走向与火星赤道大致平行,但在赤道以南。这就是“水手谷”,这个名字来自“水手9号”探测器,它首次拍摄了这个地区的照片。水手谷的深度为7公里,最宽的地方有200多公里,长4500公里。相比之下,水手谷的深度是美国大峡谷的4倍,其宽度是后者的6倍,而其长度则是后者的10多倍。水手谷从它的东头开始向北面的赤道方向弯曲,分化成许多裂谷,被称为“混乱地带”,那里呈现出一派乱石穿空的景象,布满岩石累累的遗迹、峡谷和碎块,看上去就像但丁描写的地狱景象。
从这个混乱区域的北部边缘开始,出现了几条深深的裂谷,这些裂谷都极宽极长。地质学家一致认为,这些裂谷的最惊人之处是:它们只能是水量无比惊人的大洪水造成的地貌。这些大洪水之所以能以极快的速度从火星南半球冲向北半球,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山上倾泻下来的。
火星上最轰动的神秘地区莫过于其北部的塞多尼亚地区。1976年,“海盗1号”轨道卫星在为“海盗2号”登陆车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时,一幅关于火星北部塞多尼亚平原的编号为35A72的照片上的形象让全世界大吃一惊,正像它的发现者情不自禁惊呼道的:“我的上帝啊,那看起来就像一张脸啊!”
一般来说,这个形象的确让人认为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脸庞。
后来美国宇航局专家宣布那不过是光影玩弄的骗术而已,他们解释说:“照片上显示了被侵蚀的、岩石台般的地貌。*的巨大岩石构造如同一张人脸,是阴影造成的类似眼睛、鼻子和嘴的错觉。……照片上的污斑是轻微的失误造成的,放大的照片强调了这些污斑。”但至今仍有人认为这些专家故意隐瞒了某些事实真相。
奇特的分界线
火星的最大奥秘之一是,它具有两种区别相当分明、边界颇为清晰的地貌区域,一种是南部布满深坑的高原,其中大部分处在基准高度线以上2000米或更高,另一种是相对平坦而没有深坑的北部低地,其中大部分处在基准高度线以下至少1000米。
分开这两种高度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呈现为一条巨大的曲线。这条分界线并非人为设定,而是实实在在的被高地上悬崖绝壁的陡峭边缘的标志在了火星表面上,几乎围绕整个火星,其大致完整的圆环以35度角穿过赤道。“火星环球勘测者号”传回资料所作的立体效果图显示,火星被明显的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布满深坑的高原,北部则是没有深坑的平坦的低地。据估计,火星上直径宽于30公里的深坑总数为3305个。这些深坑当中的3068个(占总数的90%)都处在分界线以南——南北半球之间差异如此巨大让人惊讶。
高原和低地几乎各占半球,不过,它们只是与火星目前的南北半球大致上吻合。“低凹的”北半球的地貌都低于基准高度线,其惟一的例外是极东高原(它完全在北半球范围内)以及萨西斯高原的大部分,这个高原横跨那条分界线。面貌“隆起的”南半球的地貌则都高于基准高度线,其惟一的例外是水手谷的一部分以及两处并列着的深坑,即阿吉尔深坑和埃拉斯深坑,它们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而成的。阿吉尔深坑深3公里,直径为630公里。埃拉斯深坑深5公里,直径为2000公里。
这两个深坑连同另一个深坑(伊斯迪斯深坑)是火星上最大的深坑。但是,这颗星球上还有另外一些地区存在深坑,其直径在30公里或更大,其中许多(包括处于南极的一个)都是真正的庞然大物,直径超过200公里。
分界是如何形成的?
正如地质学家罗纳德·格里利所说,火星上高地各半的地形的成因,一直是火星诸多尚未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科学家们对分界线形成的性质、方式、年代等做了集中的研究,但是至今没有定论。少数人认为这是火星自身的地质运动形成的,但是大多数科学家则认为让火星出现如此巨大的不对称的只能是来自外部的猛烈碰撞。虽然对于造成这道分界线是一次大碰撞还是多次大碰撞仍有争论,碰撞论者描绘的图景在本质上却是相似的:他们都假定火星的北半球也曾一度存在着与南半球大致相等的深坑,后来剧烈的撞击发生了,但是只发生在了北半球,完全摧毁了北半球的外壳,降低了它的高度,抹掉了那里的深坑。接着,新鲜的熔岩从火星内部奔涌出来,重塑了北半球地貌。
在碰撞理论中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认为事情似乎是以相反的方式发生的:他们认为,受到力量异常巨大的碰撞的,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北半球,相反是南半球。这种理论听起来更具有吸引力,因为能够联系到地球上的经验。6500年前,灭绝了恐龙的那次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事件,撞击点在墨西哥湾,而在同一时刻,与被撞击点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印度的火山猛烈的爆发了。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在火星南半球的三个深坑——埃拉斯、伊斯迪斯和阿吉尔受到撞击期间,无比巨大的能量波如果从南半球传到北半球,也能把大块的岩石抛到空中。那么火星如今南北地貌形成的图景就是:高速的陨石从天而降,直接打击了火星南部外壳。它穿入火星内部岩浆,造成巨大的能量波,在火星南半球挤出一大片高原,与此相对应,整个火星北半球的外壳却被震掉一大层——作为南半球遭遇碰撞的“反碰撞”体现。
北半球古老的厚达3公里的外壳被如此集中的摧毁,它们被震到哪里去了呢?又是什么机制引起了这个过程呢?各种碰撞理论似乎都无法回答。从地球上的经验讲,一定大小的小行星等天体撞击会引起核冬天导致物种灭绝,据估计,一块直径10公里的陨石撞击就能使地球遭受灾难性打击。而科学家们推测当年撞击火星的陨石要大得多。火星正不动声色地聚太阳系最高点和太阳系最低点于一身,默默地看着地球上的人类做出种种猜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