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化,不得不说的几点认识
■张廷枢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全球化的浪潮和世界大学排名的上升对高等教育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性也在迅速扩大。即使是大学的工作和资源也是由世界市场的统一标准来衡量的。面对这些变化,人们还发现,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学几乎总是对国际化给予持续和集中的关注。
毫无疑问,国际化是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现代大学不可回避的话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也是衡量其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标准。要成为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对大学的国际化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重要的想法可以分享。
首先,大学国际化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现代概念和发展概念。早在中世纪大学时代,学生和学者的国际流动和交流就非常普遍,直到15世纪这种衰落才变得明显。20世纪下半叶,大学国际化再次兴起。不断融合的世界经济、日益加强的国际学术网络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被列入国际交流的全球关系范围,使国际化成为大学必须面对的世界趋势。
随着大学所处的国际和当代环境不断发展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范围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大学国际化的概念需要相应更新。
当代大学国际化的动机很复杂,其结果往往很有影响力。目前,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的分析主要以奈特等人的四种动因理论为代表,即保持和扩大政治影响力。从经济上提高东道国或地区在全球经济和市场中的竞争力;对真理和知识的学术追求;跨文化知识和理解的文化或社会需求。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建立国际品牌和形象,通过国际标准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和教师,通过战略联盟促进知识生产,甚至创造收入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其推动国际化的现实动力。换句话说,大学的国际化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其次,国际化不是大学追求的结果,而是大学实现目标的途径。
大学国际化有助于大学培养能够在生产、服务、交流等国际市场生存的毕业生,使他们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能够广泛有效地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它还可以帮助世界在日益无国界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加和谐地发展。正如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所言:“国际化最终可以利用高等教育部门的集体资产,为所有世界公民创造新一代全球公民,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显然,国际化更像是大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方式。
第三,地方国际化应成为当前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两个部分:本土国际化和海外国际化。前者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如课程和项目、课外活动、文化或社会活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等,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技能。后者主要包括学生和学者的流动。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性不再是国际化的唯一因素和基础。大学在当地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国际化日益受到关注。欧洲的“主流国际化”、澳大利亚的“深度国际化”和美国的“全面国际化”等概念强调大学应该关注本地的国际化。
关于大学国际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和讨论,其中影响国际化成功的因素也许是我们最关心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困难的,因为应该有许多因素影响国际化的成功。
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哈迪奇的观点可能给我们以有力的启示。他认为,领导对国际化的明确和一贯的有效领导,大多数教师参与国际化进程,国际化的长期、明确和可量化的目标,以及问责制,都是大学国际化成功的先决条件。
(作者是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国科学日报》(2016-10-20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