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双导师制:全面推行有多远

科普小知识2022-08-04 22:17:49
...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这也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每年的“教师节”。想要加入教师行业的高年级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里“向老师学习技能”并跟随老师学习课堂教学直到7月。

但是,有一批毕业生可以直接跳过这个环节,即选择进入“双导师制”的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师元班”。从大二开始,他们跟随附属高中的“导师”学习并毕业。他们已经成为有“两三年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兵”。

早在2013年前后,包括西南大学在内的一些师范院校就开始探索“双导师制”的建设。今年4月12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见》,呼吁在教育实习中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在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共同引导下,充分发挥大学指导教师的理论研究优势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

当“个别试点”成为“全面实施”时,师范生的培养体现了什么样的倾向?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传统师范教育的回归

“我们将在中小学上课,跟随中小学教师学习课堂管理,更换作业,他们会给我们一些教学建议。个别学生也可以得到替代他人的机会……”山西某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小杜向《中国科学日报》记者描述了双导师制的日常生活。

对一些老教师来说,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很熟悉。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类似的培训方法就在中等师范学校广泛使用。

淮阴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吴红林告诉记者,过去中小学教师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当时,师范学生在附属小学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下接受培训。随着中等技术学校一级的师范学校逐渐消失,培养师范学生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本科一级。“在一些师范院校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师范院校的比重和地位日益弱化,师范教育的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在转型中也有所弱化。”

可以说,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双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传统的回归。

那么,从飞行员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什么?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西南大学的“世源班”位于精英班,靠近附属中学,所以学生可以随时在中学上课。大学和中学都非常重视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西南大学附中校长、校长张也坦言,如果“双导师制”全面实施,将很难支持类似的模式,将会有大量的师范生涌入。同样需要“安静跑步”的高中将无法接受。

小森所在的大规模试点大学出现了问题。“我们有200多人。学校只为我们联系了两所中学。显然,中学不能为我们一个一个地安排导师。一些老师和学生甚至有1: 10的师生比例。导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如果他们遇到责任心不强的导师,他们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更像是一次短期经历,没有什么可从实践中学习的。”

上课时间和制度是限制因素。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发挥预期的作用,是构建双导师制的核心问题。时间的重叠和制度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双导师制发挥作用的关键。

吴红林告诉记者,由于中小学与大学同步上课,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师范生也有在大学学习和上课的机会,因此,中小学教师只能偶尔给师范学院提供相关指导,师范生在课余时间不能继续上中小学。

即使中学离大学很近,师范生也可以抽出时间在中学学习,但他们仍然要依靠师范生的意识来维持。

张坦言,毕竟中学老师管理的是师范学校的学生,不像管理中学的学生,有升学的压力。“中学老师告诉普通学生不要来一次、两次或三次,他们可能会放弃指导。”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制度,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热情一直徘徊在边界上。

在大学与中小学的这种合作中,一些中学教师认为他们没有义务和责任为师范生的培养服务。“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他们首先会问,帮助大学培养师范生是否有助于中小学和辅导员本身,以及在收入和职称方面是否有任何改善。如果他们得不到真正的回报,通常很难激发他们的热情。”吴洪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情况。一些师范院校邀请中小学教师讲课,中小学教师只得到120元的奖励。绝大多数中小学在评定职称时,只参考“双导师制”的经验,而没有实质性的奖励项目...

吴红林的教师教育学院倡导“主动走出去,而不仅仅是期待对方进来”。它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每周一和周二去小学和中学,涉及四个领域:语文、数学、英语和学生作业。它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备课和备课。它深入参与当地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改革,并通过合作反馈师范生的培养。

然而,像这样一个靠玩“情感牌”维持的模式有可能无限期消费吗?

制度、责任和权力亟待明晰

时间的重叠仍然可以通过调整学制来弥补——将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然而,缺乏一个系统将保持一个良好的机制到位。

为此,吴红林强烈要求,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见》的颁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干预落实该文件精神,因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是地方中小学的直接主管部门。只有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求当地中小学落实这一政策,才能真正保证中小学教师真正参与师范生的培养,改变师范学校向当地中小学“乞讨”的现实。

然而,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赵辉对这一政策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两年里,行政部门向中小学发出了无数的要求和通知,市中学和县级教育部门每年收到数百份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次发出行政要求,将被视为百分之一,结果不会好。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责任链——谁应该负责培养一名普通学生."褚赵辉指出,学校过去做了很多分散权责的事情,导致权责界限不清。例如,在过去,师范生通常选择中学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目前,学校更加重视形式,不排除谁是名人,谁在找谁,这导致了著名高中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给予细致的指导。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调整学校的内部管理,使权责关系更加清晰。

至于如何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吴红林建议,师范院校除了加强实践经费投入,优先考虑职称评审外,还应改变课程计划,开设实践性微格课程或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模块课程,或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教师有机会直接参与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同时,师范院校向导师开放各种研究资源、平台资源和理论资源,使其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这样,中小学教师将很高兴进入师范院校,大大增加了与师范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6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