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特写:“深海勇士”号南海夜潜

科普小知识2022-02-25 00:16:26
...

新华社“发现一号”5月20日电(记者张)南海宁静的夜晚布满了星星和新月。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发现号”研究船上,机器轰鸣,灯光明亮。19日晚,“深水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回家”用了不到5个小时,它继续作业,在接近1400米深的海马体冷泉区进行了一次夜间潜水。

“深海战士”号目前正在执行中国的“南海深水计划”西沙深海潜艇航行任务,这也是今年正式投入试验应用的第三航段。这不是自去年10月成功试航以来的第一次夜间潜水。

在“发现号”研究船上,潜艇作战支援人员训练有素,并有条不紊地履行职责。据深潜部部长杨申申介绍,在“深潜战士”号返回母船的“休整”期间,需要充电,向潜水器内充入高压空气,向载人舱内充入氧气,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安装压载铁,更换取样篮,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例行检查。

潜水器入库后,只有作业支持人员迅速打开“深海战士”的腹部舱口,先接上插头充电。潜艇夜间加班的能量来自强大的锂电池,充电后可以在海底行驶10个小时。“深海战士”也打破了潜水器“无动力潜水和无动力漂浮”的传统。随着锂电池能量的激增,它可以快速漂浮和潜水,大大节省了往返时间,增加了深海作业的时间。

由于锂电池充电最早只需4小时,其他“能量补充”和“体检”工作也应在4小时内完成。在晚餐时间,行动安全人员太紧张和忙碌,吃不下东西。潜水器前面的取样篮装满了从以前的潜水器收集的样本。科学家积极与潜水支持人员合作,立即处理样本并清空取样篮。

“由于每个潜在场合的科学目标不同,采集的样本侧重点也不同,取样篮的布局也非常精巧。有必要考虑载人舱室观察窗的视角、机械手的移动范围和最佳操作区域、观察系统中摄像机和灯的布置等。每种安排都是不同的。”杨申申说道。

19日20:45,已经准备好的“深海勇士”号慢慢离开了机库。关闭载人舱门,连接引航员端口,提起潜水器,将其荡入大海。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在进入水中的那一刻,前方的探照灯突然打开,黑暗的大海充满了科幻色彩。在蛙人解开挂钩后,“深海战士”在微弱的蓝色光晕下开始了它在南海的夜间潜水。

“因为深海中没有光,白天作业和夜间作业的状态对潜水器来说是一样的。然而,由于工作人员在夜间的操作相对较难,风险相对较高,甚至国外许多先进的载人深潜器也很少安排夜间潜水。杨申申说道。

20日6:10,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深海战士”浮出水面。潜艇支援人员成功地将它带回母舰。几个小时后,它将投入新的潜水工作。

“深海勇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在性能稳定、运行高效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实力。在前两次实验性应用飞行中,机组人员已经连续20次潜水,创下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记录。

“开放、高效、低成本、专业”是“深海勇士”开展实验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计划允许深海勇士号每年下降50次以上,并增加每年的潜水次数。

"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来说,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是在平静和良好的海洋条件下无所事事。"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康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