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启动 或5年内建成
中新网9月26日电(记者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学仪器前沿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初步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及相关科学预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启动。
斯卡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这是国际天文学界计划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合成孔径射电望远镜。它也将成为人类建造的最大的天文设备。这是中国参与、多国合作、共同投资的重大国际科学项目。来自大约20个国家的数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根据该计划,SKA将总共建造3个独立的天线阵列,包括2500个直径为15米的反射器阵列、130万个带有天线元件的低频阵列和250个直径为60米的中频孔径阵列,工作在不同的无线电频段。组成阵列的射电望远镜的总接收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项目负责人和研究员洪小玉介绍,SKA初步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和相关的科学前期研究分为三个主要课题:根据中国低频望远镜阵列21CMA和澳大利亚低频望远镜阵列MWA的测量数据,为SKA的宇宙再电离直接成像观测做准备;完成大视场、高动态、多波束的低频无线电干扰成像处理软件。与此同时,中国的斯卡地区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的原型也将建成。
作为下一代领先的射电天文观测设施,SKA不仅肩负着培育世界级科研成果的使命,而且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据估计,在仅占总规模10%的第一阶段建设中,其科学处理器所需的计算能力相当于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8倍和“神威太湖之光”的3倍。如此大量的数据在被科学家使用之前仍然需要深入的分析和处理。这些任务需要通过分布在几个大洲的区域性数据中心的合作来完成。
在中国SKA首席科学家吴湘平院士的领导下,中国SKA科学团队计划在上海建设中国SKA区域中心,主要包括一个科学中心和一个数据中心。
据报道,斯卡公司早期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建设将在未来2至3年内完成,随后进行软件测试和系统调试。整个系统预计在5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