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描草画木,“把人美哭”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10:34:21
...

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描草画木,“把人美哭”

7月14日,曾小莲在昆明植物园写生。记者周雷摄

一朵花和一只鸟都是生命,一片叶子总是相关的。信手涂鸦一个顽童,巧合地进入绘画路径。根据保存下来的叶子标本,画出了植物区系的插图。这个世界是不屑一顾的,但我认为它味道不错。他不仅坐在长凳上,还爬上了山顶。我已经写作60年了,我从未停止过走自己的路。

——曾晓莲用这种方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用眼睛观察,用心灵体验”了60年,只是为了画植物。他希望向观众传达一种科学严谨和真实的态度,以及平静和平静的生活。

本报记者岳缓缓道

有人称赞曾孝廉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的第一人”,但他本人并不同意。

“在画家面前,我知道一些植物;在植物学家面前,我是一个画家。”79岁的曾轶可笑得像个孩子,他说自己是“醋中高手”,不太擅长绘画和植物知识。

曾晓莲不喜欢“画家”或“植物学家”这个术语。他说自己只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老工人,他只会从一个单位走到生命的尽头——高中毕业后,他只进了一个单位,一直工作到退休。60年来只做过一件事——给植物喷漆;只有一个老太太陪伴他到老年,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孙子。可以说,退休后,我参加了《中国植物志》的测绘工作,为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写了《中国植物改变世界》。

在采访中,只要一谈到植物,曾轶可就非常开心,眼睛里充满专注和纯真。

小型绘画的使命

曾小莲,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家、工程师,中国顶尖植物画家之一。看着他的作品,你会对它们的逼真和精致印象深刻。

他作品中的植物栩栩如生,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与真实的事物一致:他的三七画在纹理方向上是精致的;他画的北斗七星上下部分的绒毛数量不同。

“植物科学绘画就像植物的‘身份证’。这是艺术和科学之间相对较小的分支。它通过绘画展示植物种类,甚至比书面描述更准确。”曾晓莲打了个比方。

在植物学领域,植物科学绘画有着公认的重要地位。好的植物科学绘画和出版新物种的模型标本一样重要。“这种画不能有任何自己的主观想象。在三个雄蕊中再画一个是错误的,包括雄蕊上的开口是从侧面还是从顶部,这涉及到不同属和科植物的特征。”

作为植物学家,曾小莲的作品足够严谨,经得起行业的考验。他的一幅画可以包含许多照片中包含的信息。除了根、枝、花和果实之外,分类学家最看重的甚至还有正面的、负面的和侧面的叶子。

作为一名画家,曾晓炼说他也在努力使植物变得美丽,但不能改变植物的特性。他在光、色、实和阴影方面努力工作。

"曾老师的画会让人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力松是曾老的“铁粉”。在他看来,植物科学的图片是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可以用微距摄影获取地衣的详细信息,但是大景深会模糊背景。一幅画不能兼顾植物和环境,但曾老的画可以。”

曾小莲说他有强迫症,在画植物时有固定的步骤。一般来说,他首先看照片,对植物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然后去原产国写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拿到标本后,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比如数雄蕊和切子房,直到你在写作前完全掌握了植物。有一次他想画大蒜,但由于季节不对,他无法观察到大蒜的开花过程。大蒜芽很容易找到,大蒜花很难找到。他花了两年时间寻找大蒜,终于如愿以偿。

“意象”和“生命”是曾老创作的标准。就像最低要求一样,最困难的事情是展现生命。“植物的生命状态不是柔软就是坚韧,这是因为它们容易面对自然。每朵花的开放方式都很有道理。你必须用你的眼睛去观察它,用你的心去体验它,然后去画它。”

曾小莲希望向观众传达一种科学严谨和真实的态度,以及平静而平静的生活。“这幅画与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它反映自然,展示生活,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他说这是小画种的使命。

中国植物区系45年图

1939年6月,曾小莲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了高中,是班上画黑板报的主力。

1959年,高中毕业的曾小莲以兼职和勤工俭学的形式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绘画工作。当“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时,当领导看到他能画多少支笔时,就让曾小莲画标本。“那个时代的口号是:要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你可以把它拧到任何你需要的地方。”

曾小莲没有想到,他童年的爱好已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他对植物和绘画的热爱持续了近60年。

中国有3万多种植物。对当时中国的312名植物学家和164名制图者来说,把它们编成书籍和地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动植物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数据。为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中国离不开这些基础数据。”曾小莲深知《中国植物志》编纂的意义。

《中国植物志》的科学插图主要是基于保存的叶片标本的黑白线条画。它有一套几乎程式化的绘画方法,并专注于准确传达物种信息。“当我们画插图时,我们必须有标本。没有标本我们不能画画。插图必须根据某个样本来写。”

曾小莲在绘图员中并不突出,他的绘画方法也与众不同——除了像别人一样临摹标本,他还坚持在野外绘画,观察活着的植物。他认为树叶有成千上万张脸,需要画出生命,“我想画出活着的植物。”

正因为如此,曾小莲的绘画速度比别人慢,因为他在拿给植物学家看之前必须先用铅笔画一个草图,然后用钢笔墨迹确认后。他为《中国植物志》画的插图大致相同。

曾晓炼相信奉献多于天赋,后天他加倍努力。他痴迷地进入了植物的世界,阅读、绘画、复制、摸索和练习。很快,曾小莲就背熟了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

当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蔡、、吴正毅对曾晓炼的“特殊”工作作风十分宽容。他们没有推动他前进,而是尽力帮助他,并和他一起解剖植物。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曾小莲逐渐成长为一代植物科学绘画大师,画出了更符合植物特点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曾小莲与其他制图者和植物学家密切合作,为《中国植物志》绘制插图已有45年。最后完成了《中国植物志》的编辑工作,该书记录了中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这本书由80卷、126卷、5000万字和9000个版块组成。

2009年,《中国植物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尽管这些作者的名字不在获奖名单上。

关于《中国植物志》的成就,曾晓炼谦虚地说:“全国80多个科研教学单位的312名植物学家和164名绘图员,都是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功臣。作为参与者之一,我非常荣幸。现在,164名起草者中的大多数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共同劳动以《中国植物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曾小莲认为为国家做点实事是值得的。

树叶不是普通的美丽。

七月的一天,曾小莲在昆明植物园写生。当他坐在莲蓬前时,他特别告诉记者要轻声说话,不要打扰他面前的“模特”。

“金莲花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花期长达9个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庭院植物,也是佛教植物‘五树六花’之一。”说到植物,曾小莲的话比平时更贴心。他推了推眼镜,开始用铅笔勾勒:“地上的荷花叶子像芭蕉,花儿像地上的荷花,金色的包皮又结实又饱满。”曾老熟悉每一种植物的特性。

谈到植物科学绘画与其他绘画的区别,曾晓炼强调了一个词——工匠精神。“如果你想画植物,你必须翻来覆去花时间。我也不能凭空画。我必须观察、学习和素描。这幅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表现了植物和生命的美,而且正确地表达了它的形态结构。”

曾老曾经对着他的嘴说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注意到它,但是我觉得它尝起来很好。“有些画家认为植物科学绘画很无聊,但我不这么认为。科学绘画追求的是将事物的细节和纹理表现到极致,使作品更接近真实物体的原貌。即使有些人认为它不艺术,也没有什么个人感情,但它应该是艺术。”曾老图的笔没有停下来。

一朵花和一只鸟都是生命,一片叶子总是相关的。曾晓炼认为,科学绘画不仅是一种真实的表现,更是一种热情的赞颂。它不仅是从科学家的角度观察自然创造,也是用艺术家的热情描绘自然美。“看看这些花。它们是种子植物渴望生存和繁衍的最热情、最华丽和最精彩的表现。花不是给人的,但是人们可以从花中得到爱和美丽。”

在他看来,植物科学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在那里,它赋予了一种生命力去生成。

曾小莲的眼睛有点湿润:“我不指望每个人都喜欢植物科学画。我希望看这些画的人能关心大自然中的这些生命。他们应该有和人类一样的生存和繁衍的权利。”

曾总是喜欢孤独。他总是说兴奋是每个人的,孤独是他自己的。当他孤独的时候,他想得很清楚。他可以从大自然和植物中学到很多,比如宁静和平淡。

曾小莲捡起地上的一片树叶。“从表面上看,它看起来很普通。它在春天发芽,在秋天落下,落入土壤,变成泥水。然而,树叶是美妙的。这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将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

在曾小莲的心目中,地球上的绿色就是从这样一片不起眼的叶子衍生出来的,它既伟大又卑微。“我经常看着树叶发呆,看着看着,会觉得树叶不是一般的美,它是一种非常灿烂的、归于平淡的美。它在秋天落下,落在地下,腐烂后为新芽提供营养,然后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棵大树,带来生命的绿色。”

这是转世,曾小莲感叹道。

42处伤口被水蛭咬伤

除了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编纂,曾小莲的一生还有两个关键阶段,一个是“参与抗疟药的寻找”,另一个是退休后“时间不等人”。

20世纪60年代,曾小莲参与了国家“523”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从公众中寻找食用抗疟中草药或处方,开发新的抗疟药物。曾小莲参加了测绘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画一张由项目组初步选定的有效抗疟药物的画册,交给军队和科研机构进行实验。

在寻找抗疟药物的过程中,曾小莲每天都在深山密林中穿梭。他在野外写生和采集标本的经历让他对自然更加着迷。“从原始森林到热带雨林,我体验了大自然的野性之美,看到了许多种植物景观。从那时起,我决心尽可能多地描绘这些美丽的植物生态、植物物种和奇异的花草。”

后来,该项目筛选出疗效显著的植物,并证实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疗效。涂有友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奖。

对于曾小莲来说,寻找抗疟药物的经历永远不会被忘记。作为参与者之一,他非常自豪。也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最好的植物科学画不应该诞生在办公室里,而应该诞生在大自然中。

野外科学研究的艰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遇到蚂蚁、水蛭、黄蜂、虱子和毒蛇甚至更常见。曾小莲谈到了过去他被42多条水蛭咬的时候。

在一次科学考察中,他深入丛林,收集了许多标本。在带着喜悦回到基地的路上,他感到血液从他的身体里渗出。曾晓莲没有在意。他以为自己被蚊子或跳蚤咬了。“后来我知道那不是蚊子,而是水蛭。当水蛭咬你时,不会痛。当它满了又没了,你不会注意到它,但血液会继续流动。”

那天晚上,当曾小莲回到自己的岗位时,他非常疲倦,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干血块粘在床单上。曾小莲数了数,小子,有42处伤口。“也就是说,那天我被一些水蛭袭击了,这也是迄今为止被水蛭咬得最多的一次。”

想起过去的小苦难,曾小莲淡淡地笑了笑,觉得不值一提。

退休后的色彩生活

曾小莲的青年时代主要致力于包括《中国植物志》在内的50多部科研著作。他画了2000多幅科学插图。退休后,很多人觉得他应该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曾晓炼觉得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年轻时的大部分夙愿都在退休后实现了。由于《中国植物志》主要是一幅黑白画,我退休后更想画水彩画。我不仅要画植物,还要画动物。”

画了半个多世纪后,曾小莲仍然觉得画得不够。他开玩笑说他一生中没有休息过。退休后,他比工作时更忙。他忙着创作,收集风,到处写生。他想画胡杨,所以他去了内蒙古。如果你想画红杉,你就去美国。他跑到寺庙去画古树,又跑到湖口去画瀑布。"我非常贪婪,有很多东西要画."曾小莲的眼睛笑得裂开了。

为了争分夺秒,曾轶可习惯每天5点起床画画。他说灵感来自早上独自思考。退休的曾小莲做过白内障手术,但手术造成了他两只眼睛之间的视差。“这导致我画画时定位不准,写字时会干扰笔尖,还有更好的眼镜,这基本上弥补了我视力的不足,但比起我年轻的时候,画非常精细的东西肯定更难。”

只要他画画,曾小莲就没有烦恼。有时他和他的妻子交谈,并不开心。他走进卧室去画画。两小时后,阴霾散去。“我会盯着这株植物,看看它和其他植物有什么不同,然后你会觉得你是它们中的一员,忘记所有世俗的烦恼。”

退休后,曾小莲发表了12幅个人绘画作品。在2017年于深圳举行的第19届国际植物大会上,曾晓莲专门为大会创作了10件作品,赢得了众多赞誉。

曾小莲教过很多学生,但大多数学生都没能坚持画植物科学。曾小莲明白,这幅画是一小群人,需要基本的植物学技能。对年轻人来说,仅靠他们的感情和兴趣来谋生是很困难的。“现在只要有人想学,我一定会把一切都给他们。”有时老同事拜访他,即使他一时兴起想画几笔,他也会认真地教。

他说,他经常向学生强调的只有一句话:“不管你做什么,你必须喜欢自己的工作,你必须喜欢自己,你必须尊重自己,然后你就会做得很好。”

曾轶可总是觉得,不集中精神,什么事都做不了。

中国植物改变世界

对于曾晓炼来说,每一个时期都有新的突破,比如他在近80岁时完成的《中国植物改变世界》。

八月的一天,在昆明翠湖附近曾小莲的家中,记者提前看到了这幅巨幅油画,它将出现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

“当我被邀请创作这幅画时,我知道这很难,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虽然我老了,但我会尽力把它画好。”

“中国植物改变世界”长2.5米,宽1.17米。曾小莲已经完成了90%的工作。他非常欣赏这幅作品的构思:“画中的37种植物都源于中国,并从国外引进,影响并造福了全世界。我的任务是让每个人看到这幅画后都感慨。哦,这些都是中国本土植物!”

当曾小莲说话的时候,他头上的放大镜帽在哆嗦。这顶帽子将近一公斤重,他过去每天戴它八个小时来画画。帽子上的两个镜片都可以放大三倍,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准确地画出细节,比如稻穗上的细刺、猕猴桃的绒毛和柿子上的白色粉末。

图片右下角是大米。中国是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此后,水稻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桑树和桑叶养蚕最早是由中国人发现的。蚕茧可以制成丝绸。我们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丝绸。茶在中国种植了几千年,现在是世界十大饮料之一。

曾小莲对这些植物的家庭背景非常了解:欧美的许多花卉都是从中国引进的,比如中国的野玫瑰,在引入欧洲后成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象征着和平、友谊和爱情。中国也是杜鹃花的集散地,杜鹃花是由“植物猎人”引入西方的。此外,山茶花、牡丹、菊花和梅花都是人类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骄傲。

曾小莲说他很开心,放下手中的画笔,那是盛开的玫瑰叶子。“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花,如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油蒿。因为它高贵的气质,欧洲人称它为“东方女神”。还有珙桐,被称为“中国鸽树”,因为它开白花,像一群鸽子一样站在树枝上。还有桃子、猕猴桃、柿子和其他水果,都来自中国。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目前,该画已接近完成,曾小莲正在做最后的调整,如各种植物的小环境,前、后层次,以及需要增亮和变暗的区域。“我为成功完成这项任务而奋斗,这也是我的退休老人对植物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所做的贡献。”

采访结束前,曾思考了一会儿,用一段话总结了自己的人生

一朵花和一只鸟都是生命,一片叶子总是相关的。信手涂鸦一个顽童,巧合地进入绘画路径。根据保存下来的叶子标本,画出了植物区系的插图。这个世界是不屑一顾的,但我认为它味道不错。他不仅坐在长凳上,还爬上了山顶。我已经写作60年了,我从未停止过走自己的路。

离开时,记者发现曾老的床头柜里放满了各种药物,包括治疗失眠的药片和缓解疲劳的眼药水。

“如果身体好,我会一直画下去。如果上帝说你不会画画,你的手在颤抖,你的眼睛在衰退,那么我会很高兴地说再见。随它去吧。”